第13部分(2 / 4)

操江”管帶王永發銷燬了丁汝昌的文書,但餉銀卻未能及時投海。“秋津洲”押送該船7月28日返回佐世保,艦上官兵被押遊街示眾,受盡屈辱折磨。

“高升”事件引起英國輿論大譁,日艦違反國際法,無故擊沉中立國船隻在英國朝野引發了普遍的憤怒,英國公使當即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強烈抗議。李鴻章也希望得到英國的干預。英國當時在輿論的影響下確實已經準備出兵干預,但由於後來中日戰局的確定,使得英國政府認為不宜多事,以免在東亞與俄國的爭奪中將日本推向俄國。因此,在政府授意下,一批法律專家連篇累牘在報紙上為日本辯護,逐漸平息了英國國內的憤怒情緒,最終反而是中國招商局賠償了“高升”的損失。

就在豐島海戰的同時,北京城裡卻是另一番景象。光緒皇帝生日在即,百官全不以朝鮮的緊急事態為意。偶有提及,也是清流們氣勢洶洶的戰爭高論。

而此時的朝鮮局勢已經一觸即發。日本控制了漢城後,隨即打著“為韓庭驅逐妨礙朝鮮獨立之清軍”的旗號向真正應朝鮮朝廷乞援而來的清軍發動了突然襲擊。7月27日,兩軍騎兵在成歡附近遭遇並交火,7月28日,日本混成旅團強渡成歡安城渡,與中國守備部隊發生激烈戰鬥,損失數十人。7月29日,4000餘日軍向駐守成歡的清軍聶士成部2300餘人發起了全線總攻,聶部誓死抵抗,一時間雙方傷亡慘重。但中國軍隊數量既少,戰術也比較死板,基層軍官更沒有受過足夠的近代軍事教育,對火力、火器的分佈和近代陸軍戰術一無所知,蒙受了重大傷亡,並最終被擊潰。在此後的朝鮮戰場上,這樣的慘敗還有許多,而這僅僅是第一次。

7月28日是光緒皇帝的23歲生日,北京歌舞昇平。慶親王奕、翁同、李鴻藻等人受命籌措朝鮮對策,然而此時的中樞竟然對前線戰局一無所知。且翁、李二人同為清流領袖,清流內部視日本為不堪一擊,在對敵我情形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依舊強烈要求開戰。而方伯謙、葉志超為掩飾戰敗,先後奏報的大捷更成了清流們的依據。在一片狂熱的氣氛下,年輕激動、深受老師翁同影響的光緒皇帝終於在8月1日頒佈上諭:

……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至義盡,而倭人渝盟肇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姑容。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已拯韓民於塗炭……

同日,早已急不可待的日本也對清政府正式宣戰。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7月27日,北洋艦隊開往漢江巡弋,根據李鴻章“汝即帶九船開往漢江洋麵遊巡迎剿,唯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妥,仍盼速回”的指令,未見敵艦便折回威海。

8月1日,雙方宣戰,北洋艦隊再次出巡大同江。

8月2日,朝廷電詰李鴻章:前報丁汝昌往返漢江口,未遇倭船,不知做何進止?

8月3日,李鴻章回電:丁汝昌雲,我無偵察船為前驅,若在大洋明戰可冀取勝,若入漢江尋敵,則恐觸敵水雷。我軍精銳只“定”、“鎮”等七艦,不可稍有疏失,輕於一擲,大局所關。

8月5日,朝廷再電諭:丁汝昌前稱追倭船不遇,今又稱帶船巡洋。倘日久無功,安知不仍以未遇敵船為諉卸地步?近日奏劾該提督怯懦規避,偷生縱寇者,幾乎異口同聲。若眾論屬實,該大臣不行參辦,則貽誤軍機,該大臣身當其咎矣!

大海戰(4)

李鴻章急奏回電:西人僉謂,我軍只八艦為可用,北洋千里,全資屏障,實未敢輕於一擲,致近畿門戶洞開……海軍全仿西法,事理精奧,絕非未學者所可勝任。且臨敵易將,古人所忌。似宜隨時訓勵,責令丁汝昌振刷精神,竭力防禦。

8月9日,丁汝昌率10艦再次進抵大同江,因日本艦隊試圖襲擊威海衛軍港,13日返回,但未能遇見日本艦隊。

8月14日,在光緒的嚴旨下,艦隊再次出巡渤海。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漢江洋麵實際就是指仁川附近的海面。仁川當時為日本艦隊重要錨地,儲存了大量的煤炭、軍火,是日本運輸船隊的主要登陸港口之一。聯合艦隊主力也經常在此遊弋。北洋艦隊主力突入仁川是不可能的。而丁汝昌數次東巡一無所獲,顯然是應付差事,到外海轉了一圈敷衍了事,自然為中樞所不滿。

清廷中樞非常明白,丁如此行為,顯然是李鴻章所指使。北洋艦隊往來一月,只在渤海灣內巡弋,卻既沒有突入仁川,更未前往日本艦隊錨地隔音群島,名為搜尋,實為迴避,令清流們切齒痛恨。李鴻藻在給翁同的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