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憶德祖師在武夷山一住就是大半年,才勉強讀通佛經。先生告別回去了,臨走的時候他告訴憶德祖師,這本佛經不但很有佛理而且是一本孝經,希望憶德祖師能夠真正明白領悟。勉強看完一遍佛經的憶德祖師也感覺出佛經的微妙,送走先生後憶德祖師並沒有離開,而是又一次專心研究佛經。這一次他用了一個月時間就看完讀完了佛經,不過這一次他對佛經的領悟又深了一個層次。
就在憶德祖師準備第三次閱讀佛經的時候,這一天晚上憶德祖師好像進入了一個微妙的世界。這裡的景象幾乎和佛經裡面的地獄差不多,而且在這裡憶德祖師好像看見了了不少的熟人。有他的父母,也有他的親戚,還有他的妻子和孩子。這些人都在經受各種刑具,他們的呻吟和痛哭聲令憶德祖師不敢再聽。從夢中醒來的憶德祖師不敢再看佛經,也不敢再睡覺了,只要一閉眼就會看見或者聽見異象。
也是從那一晚開始,憶德祖師整個人變了,他不再享受也不敢提及家人。下人不敢告訴憶德祖師,就在那一晚憶德祖師一頭黑髮在一夜之間變白了。憶德祖師一頭白髮讓人感覺到怪異,也增加了外人對憶德祖師年紀的誤解。由於憶德祖師不敢再看佛經,所以憶德祖師準備繼續他的遊山玩水計劃。
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憶德祖師竟然去了九華山。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也就是那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出處。傳說地藏菩薩化身朝鮮一個王子,他為了佛法放棄了王位,來到九華山成為了一個最普通的和尚。他用無邊佛法建立了這個地藏菩薩道場,建立了佛家四大名山之一的根基,其核心就是這本《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十七回 最後一擊十七
憶德祖師在這裡不但聽到了最為正宗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解釋,更加自己的經歷說出來請求法師開悟。法師聽了憶德祖師的夢境後,告訴憶德祖師這其實是一個大好機緣。佛家管這個叫“障”,也就是一種磨練的意思。每當學佛者有所領悟或者有所精進的時候就會產生錯覺,這是在阻礙學佛者前進。讓學佛者知難而退,或者是繼續沉淪在苦海之後不能自拔。只有走出這個困境或者徹底破除幻境,這才可以得到精進和更高層次的領悟。這個障的出現是必然的,也是外人無法幫忙的,必須由本人來克服。憶德祖師是進是退全靠自己,別人幫了忙也不能幫憶德祖師做主。
憶德祖師手拿著《地藏菩薩本願經》,在九華山山頂寺院院子裡面獨坐了一夜,終於有所領悟。下人告訴憶德祖師,就在這個晚上憶德祖師的滿頭白髮好像黑了一半,變成花白色了。憶德祖師並沒有在意自己頭髮的顏色,他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和未來要走的路。憶德祖師拜別了法師,從此沒有再上過九華山。不過在憶德祖師心裡,他和地藏菩薩永遠在一起,只要心中有地藏菩薩那裡就死九華山。
離開九華山後的憶德祖師依然沒有回家,但是不再以遊山玩水為藉口了,他的願望是走遍名山大川,走遍每一個寺院。他用一種虔誠的心態拜佛,每到一個寺院都會請教佛理和供養佛法。他也從一個沒有文化的紈絝子弟漸漸轉變為一個對佛法有一定研究的學佛者。對於這種有身份有地位的學佛者,絕大多數的寺院是絕對歡迎的,何況憶德祖師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留下一大筆錢給寺院。
直到憶德祖師來到嵩山少林寺,當他要求以佈施的方式為每一個師傅做一套衣服時,一個師傅的話令憶德祖師有了新的感悟。“能佈施是好事,但是以錢布施是最下等的。真正的修佛者應該是以法佈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眾生。就算做不到以法佈施,也應該做到以力佈施而不是以錢布施。所謂的以力佈施就是自己親自動手做佛事或者幫助建造寺院。錢雖然是好東西但是不是你自己的。你所花的錢不是你父母留給你的,就是家族共有的。你以錢布施功德你自己沒有三成,絕大多數都是你父母或著親人的。你如果想要透過佈施得到回報的話,還不如親手搬一根木頭或者為寺院背一擔米,也好過你捐一大筆錢給寺院。不過用佈施得到回報也不是學佛者的出路,付出為了更多的回報,把這個當生意來做,從出發點就錯了。”
憶德祖師猶如醍醐灌頂一樣,放下一切跪在這個法師面前請求法師開示。法師告訴憶德祖師道:“付出並不一定需要回報。當你有所付出的時候千萬不要想會不會有回報,回報是否大過我的付出。俗世的生意法則不適合佛家。佛家講究捨得,‘舍’和‘得’既是對立的也是相輔相成的。‘舍’了一定會有‘得’,但是這個‘得’不一定是你要的‘得’或者是所求的‘得’。當你要佈施的時候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