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飽了,馬上解決了書生的飢餓問題。後來書生到了京城後見人就說這個故事,再加上當時朝廷需要樹立這種榜樣,有意安排他考中了狀元。書生得遇觀音菩薩相助中狀元的故事馬上被大家知道,大家也把這種泥土叫“觀音土”。遇到災年或者糧食有困難的時候,大家就紛紛吃“觀音土”,一來可以不用捱餓第二希望觀音菩薩保佑自己。可是吃“觀音土”的人十有**都死了,大家都說這些人沒有緣分,觀音菩薩不保佑他們。他們沒有書生那麼好遠,也沒有書生那麼有福氣。
其實事實真相不是這樣的,並不是書生運氣好,也不是觀音菩薩保佑不保佑的問題,而是這個泥土有問題。這種泥土不容易消化,而且遇水就脹大,所以不能和水一起吃。當初書生來到觀音廟的時候雖然很飢餓但是並不口渴,他吃“觀音土”的時候沒有喝水,吃的“觀音土”也不多。“觀音土”沒有遇水所以發脹並不厲害,因此書生吃一點點就飽了而且沒有出事。災民就一樣了,一來吃的比較多,二來吃得太急容易口渴所以一邊吃泥土一邊喝水。等他們吃飽的時候,肚子裡面的泥土已經遇水發脹,他們又不能馬上及時排出泥土,泥土在肚子裡面發張發硬,災民就這樣活活脹死了。雖然大家都知道吃“觀音土”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馬上死人,但是大家依然願意吃泥土。唯一的解釋好像只有一個,吃了脹死總比餓死好。
吃樹皮吃不飽,吃“觀音土”又會脹死,實在沒有東西吃了的災民只好吃死人。災區死人越來越多,有親人的屍體被親人就地掩埋,沒有親人的屍體只好隨便丟棄。餓得受不了的災民為了活命,只好選擇吃屍體。第一次吃死人大家心裡都會有一種罪惡感,可是吃多了就麻木了,甚至於為了多吃一些和其他人打架。一些人幾乎天天吃死人肉,更是會偷偷去挖已經埋葬不久的死人。後來死人也越來越少,大家只好吃一些快死的人,一些被親人拋棄的病人。這等於活人吃活人了,大家心裡的罪惡感更加重了。一些小孩子和比較善良的人不敢吃或者不願意吃,他們寧可餓死也不願意吃其他活著人的肉。可是一些紅了眼的人不管這些,不但吃病人的肉,而且開始到處偷孩子活吃。一些地方甚至於出現了易子而食的場面,雙方家庭因為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又不能吃得下自己家的親人的肉,所以相互交換,把活不下去的孩子或者老人交換著吃。
山|西統計過,嘉靖皇帝時期四十二年內一共發生七次水災、十三次旱災、五次蝗災。平均一年半一次災難,災後又會發生瘟疫和糧荒,所以這段時間山|西老百姓的生活實在不好過。隆慶皇帝時期更加不好過,隆慶皇帝一年山|西半個省發生蝗災,隆慶二年山|西全境旱災,隆慶三年山|西部分地方絕收,隆慶四年山|西全境過水下半年發生大規模瘟疫,隆慶五年山|西因為去年水災和瘟疫,太多人逃難在外,地方荒漠糧食收成不到豐年的三成,各地發生糧荒。五年的災荒導致山|西老百姓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人口流失不少。倒是萬曆小皇帝登基後這幾年,山|西雖然也有過幾次災難但是規模不大,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安定下來。至少大家又過上了半飢半飽的生活。不用擔心出現人吃人或者大批餓死人的場面,一些年紀不大的孩子不知道過去大家慘痛的經歷。
雖然這種生活不能讓大家完全脫離飢餓,但是善良又單純的老百姓已經很感激了。他們非常善意又好心的把這種生活歸咎給老天爺和朝廷,所以這些年各地民怨少了,鬧事的人也少了。其實老百姓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讓他們有安定的生活,只要不把他們逼得太緊就可以了。可是朝廷和地方官員好像並不完全明白這個道理,好像也不喜歡這種景象長期存在下去。一些所謂的知情人私下自吹自擂的時候,讓大家也明白了一些其中的奧妙。
原來其中有一些玄機是老百姓不知道的,只要瞭解了其中的竅門,大家誰都可以理解這些做官的人的心情。朝廷的大佬們和皇帝老子一樣,喜歡國泰民安,但是下面的官員卻和這些大人物不是一條心。所謂的下面的官員主要分為京官、地方官員和武官三大類。
京官是指在京擔任六部衙門的官員們,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分管各個衙門的具體事務,協助地方處理民務。要是地方太平的話,六部衙門相對少事,也不用經常去地方協助地方官員辦事。本來這樣做不但太平而且省事,大家應該高興才是,但是他們因此少了出去旅遊和玩樂的機會,更加少了經濟收入,他們當然不高興了。幾乎每一次六部衙門的官員出京都是發財的機會,也是他們公費旅遊的好機會。他們出京的時候兩手空空,回去的時候都是大包小包,甚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