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荒唐,其實有一定的道理存在著。君王一個人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管理好整個江山,就算讓他所有的家人連上親戚都來幫忙也不行。他們也需要依靠各地的地方勢力,也需要地方貴族配合才可以,不然絕對不能做到真正控制國家的理想。貴族是代表權力機構的,也是絕大多數官員的主要來源,所以不管歷代君王承認不承認都要接受這個事實。“君王”和“大臣”之間的關係都已經必然存在了,唯一的差別就在於這個“工”字上。所謂的“工”其實就是小官吏,基層衙門的書辦、衙役等人,這些人平時低三下四的,其實離不開這些人的協助。要是把這些讀書人最有可能的工作也提高到和“君王”、“大臣”一樣的等級的話,不但給了讀書人足夠的面子,而且可以分化一部分打壓者內部的局勢。讀書人明明是老百姓的一員,明明就是貴族眼裡的老百姓,可是他們自以為是地把他們和一般的老百姓區分開來,想當然的以候補貴族自居。他們不但好面子而且其實最容易被人利用。一些有心人就是用這些讀書人控制更多的老百姓,幾乎每一場被鎮壓的作亂裡面都有幾個讀書人,他們起到了最關鍵的煽|動作用和出謀劃策的職能。
用不花錢的好話,再加上虛無縹緲的承諾,不但可以分化作亂者內部的團結,而且可以拉攏一大批讀書人為自己服務,君王怎麼想都覺得太值得了。只不過是一句半真半假的話,就可以達到這麼好的效果,簡直太值得了。“君王與臣工共治天下”這句話中,君王不得不和貴族為代表的地方勢力合作,讓各地貴族效忠駿網的代價就是君王允許貴族們出任大臣。這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不得不承認的現象,所以說這句話起碼對了一半。分出一些權力,甚至於給一些不保證的承諾,讓讀書人有了一點念想,多了一些希望,就可以把這些讀書人拉攏過來,成為君王們的奴才,為君王們歌功頌德,這個買賣怎麼算都太值得了。這個君王第一次在朝會上提出了這個理念,並讓大家傳出去讓天下的人都知道。貴族們對於這種說法依然是不屑一顧,他們知道君王就算說了也不起任何作用,至少他們不會承認這一點。老百姓不懂也不會相信這種說法,因為大家都知道君王的話並不是“金口玉言”。只有那些對君王和貴族還有一絲期望的讀書人,聽了這句話之後像打了雞血一樣,一個個變得精神抖擻。就算已經參與了民亂的讀書人,也會想辦法勸說大家平息下來,就算勸說不了也會第一時間脫離出來。這些人已經不再顧及什麼臉面或者榮譽,寧可舉報自己的家人和鄉親,也要向君王表示效忠。在他們看來能說這句話的君王次啊是真正的明君,才是他們心目中最好的主子。這個君王的目的不但達到了,而且是超額得到了回報。
之後每每有戰亂、民亂的時候,或者是讀書人要考取功名為國效力的時候,朝廷也好,君王也好,都會提出這句話。這句“君王與臣工共治天下”成為了一貼萬能膏藥,幾乎是萬試萬靈的好法子。其實大家心裡很清楚,這只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作為大臣的貴族們或許有一定的參與權和知情權,作為讀書人為主的“臣工”們就連知道國家大事的權利也沒有。決定和處置軍國大事的權利,永遠掌握在歷代帝王手裡。
當然所有的軍國大事不是由君王一個人來全權決定的,也需要有人協助或者輔佐。秦始皇平定天下出任第一代帝王的時候,就給後代君王做好了榜樣。丞相李斯是第一代的丞相,也是協助帝王處理軍國大事的最主要的大臣。帝王遇到大事難事的時候,丞相、太尉、皇后、宗室協助或者輔助帝王處理。丞相不但是百官之首而且也是文官的代表,太尉是武將之首,相當於後來的兵馬大元帥,幫帝王帶兵打仗和訓練士兵。當遇上國家大事的時候帝王、丞相和太尉三個人組成臨時指揮小組,處理重大的國家事件。當帝王遇上自己個人問題的時候,皇后不但是帝王的妻子,而且要擔負起輔助丈夫處理好個人問題的女人。當然在太后在世的時候,太后才是最為帝王著想的女人,當然皇后也會為自己的丈夫處理好後|宮事務。當帝王遇上關係到家族利益的事情的時候,宗室就會協助帝王處理。宗室不但是帝王的親戚,更是帝王的助手和好管家,幫助帝王在不損害家族利益的情況下,擺平家族之間的矛盾。秦始皇在建國初期就規定了幾點,丞相、太尉是朝中大臣,不得干預帝王家事;太后也好,皇后也好,不得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處理;宗室是貴族和皇族代表,平時不得干預朝中日常事務。這是制約了他們的許可權,擔心他們的權力過大,架空帝王本人。當然也有一條關鍵的條款,給了這些人一定的許可權。“當帝王外出、出征,或者是養病期間,丞相和太尉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