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小說:調查三農 作者:冬戀

和激勵了張植弟。觀禮後,他專程到大寨參觀學習,訪問了30多家農戶。回去後,張植弟自掏腰包為20多個生產隊每隊買了一本《毛澤東著作選讀》和若干根鋼釺。很快,一場“向山要糧、改坡為梯”的“人民戰爭”打響了。

張植弟帶領全社群眾,經過3年艱苦奮鬥,用鋼釺和大錘改造良田2262畝,發展梯形茶園800畝,種植桐子等經濟作物2000餘畝,全社3個村30多個組都辦起了集體企業,不僅改變了泉口人吃糧靠救濟的境遇,還為群眾新闢增收途經。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張植弟從公社黨委書記調任巴東縣委書記,後來又出任了恩施地委副書記。

舒顯桂是從泉口走出來的第二個全國勞模。1957年,舒顯桂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69年,52歲的舒顯桂擔任了坡改梯第八專班隊隊長,這個柔弱女子,與男人們一道挖山放炮,打錘扛石,她患了腫瘤也不休息,“死也要死在工地上”,因此,她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女愚公”。

1980年冬,舒顯桂病情加重,臥床不起,11月24日病逝。當地群眾尊重她的遺願,“死後不佔良田”,將她“埋在了山頭”,讓她能“看到泉口的變化”。公社上千名群眾自發為她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神農架下女愚公舒顯桂永垂不朽”。

後來:泉口精神未被遺忘

初春的泉口,依然是殘雪一片,來到泉口,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村頭矗立的那個寫著“泉口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在村裡,記者找到了農業學大寨時期湧現出來的“老黃牛”,今年87歲的陳宏才老人。

令陳宏才老人最為欣喜的是“泉口精神至今未被遺忘”,他告訴記者,1978年,時任湖北省第一書記的陳丕顯視察泉口後,湖北省委、省政府將泉口樹立為全省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號召全省農村向泉口學習。1986年,時任湖北省委副書記的錢運錄視察泉口時提出,在新時期要繼續弘揚泉口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造福子孫的奉獻精神。1992年7月,巴東縣委、縣政府在泉口公社原黨委書記張植弟的故居前,豎起了“泉口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

如今:爭取跟上新農村建設步伐

到泉口採訪,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出行之困難。記者早上8點從巴東縣城出發,吉普車在坑窪不平的土路上顛簸,不足100公里的路程走了足足5個小時。

記者看到,這裡的農民仍然依靠當年開墾的梯田以種糧為生,大部分農民依然住在陳舊的泥瓦房裡,絕大部分村民小組不通公路。關廟埡村,原泉口公社以及後來的堆子鄉政府、泉口管理區所在地,也是當年泉口開發的“主戰場”,到2005年,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只有1654元。農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還是靠種糧、養豬和外出打工。

關廟埡村支部書記王顯鳳向記者介紹全村的經濟狀況時表示,村裡除了一個年收入萬餘元的小型茶場和與之配套的茶葉加工廠外,再沒有什麼集體企業了,“因為我們這裡的村民素質差,心不齊,辦不起來。”2005年以前,村民吃水大都要到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外的地方去背。直到2005年下半年,巴東縣人民法院對口扶持該村後,才捐資為村民安裝了自來水管線,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

“公路也是縣法院扶持我們修的,已經通了兩個組了。”王顯鳳說,他還非常惋惜地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原泉口公社的3個自然村,唯有農民劉俊註冊了“泉口”茶葉商標。對此,王顯鳳表示:“建設新農村,不把經濟搞上去,咋建呀?”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原首富村”與時代同步(4)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很多農民這樣說,“如今的泉口是名存實亡了。”泉口原來是一個公社,管轄3個自然村。隨著巴東縣行政體制改革,泉口公社先被改名叫堆子鄉,後來又改為沿渡河鎮泉口管理區。幾年前,管理區也被撤銷了,3個村直接歸沿渡河鎮管轄,如此一來,昔日的泉口不復存在了。沿渡河鎮黨委書記徐鵬告訴記者,“我們考慮過把3個村合併,統一叫泉口村,保住這個牌子並設想在泉口開辦一個小型展覽館,利用泉口這個品牌搞旅遊,爭取跟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採訪札記

老典型還是有價值

平心而論,泉口,這個當年的“湖北大寨”,如今已風光不再了,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就是當地鄉村幹部沒有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靈活地運用老典型的品牌價值發展當地特色經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