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2 / 4)

小說:調查三農 作者:冬戀

自豪地說。

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名宣說,為進一步推進劉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裡規劃是每家都要住上小洋樓,先期入住的是家裡有老人的農戶。

毛玉亭老人對記者說,這已是村裡第三次集體建房了。“1976年,劉莊統一規劃建設了第一代新村,上到老書記,下到普通村民,白天種棉糧,晚上蓋樓房。”經過6年的艱苦奮鬥,村裡建起了1400多間單面雙層住宅樓,讓全村人都住了進去。“這在當時的中原大地是獨一無二的,一下子轟動四方。”

上世紀90年代,為了使群眾的住房更寬敞,劉莊新建了十幾幢五層單元式住宅樓,使村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平方米。

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劉莊生產發展了,村民富裕了,還不忘提高村民素質和豐富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據村委會副主任劉俊榮介紹,近些年來,劉莊村先後選拔120多名優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單位深造;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科技大樓、衛星地面接收站和電視中轉站;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圖書館、閱覽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訂閱500多份報紙、雜誌供村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如今,劉莊有160多名工程師、農藝師和技術員,一大批土生土長、具有現代生產和管理才能的優秀人才,正在各個崗位上發揮著骨幹作用。劉名宣還告訴記者,村裡還投資2600多萬元建設集幼教、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現代化教育園區,建成後村裡的學生不出村就可以受到從幼兒園到高中的系統教育。

採訪札記

敢為天下先才有首富村

50年來,劉莊經濟發展走過了解決溫飽階段,走過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奔小康階段,現在已進入依靠高科技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階段。翻開劉莊的發展史,有兩段曾經轟動全國的“插曲”。

其一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史來賀看到電視上播放飛機播種、灑農藥以及搶運傷病員的鏡頭,於是聯想到劉莊要是有架小飛機,既可以為本村和附近村莊的棉田灑農藥,還可在村民有了疾病時,及時送到大城市的好醫院搶救。1983年12月,他聽說北京航空學院有架小飛機要出售,就買了下來。農民買飛機,當時轟動了全中國。

1985年年底,史來賀又從電視上看到,用計算機算賬比算盤快多了,而且要查賬非常方便,一敲鍵盤,數字就出來了,再也不用到庫房裡,一頁頁翻賬本了。於是,他果斷決定為村裡購置一臺電腦。開始,村裡只用電腦來記賬,後來又用它來管理工廠。用電腦算賬、控制操作生產,在今天早已不是稀罕事,但在21年前,劉莊農民就將電腦應用到生產中了。

農民買飛機、農民用電腦,是劉莊人“敢為天下先”精神的體現,也是劉莊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先決條件。

編輯點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曾有過“大躍進”的“衝動”,也有過“文革”十年的“瘋狂”。風風雨雨,潮起潮落,可劉莊這面農業戰線的旗幟卻高高飄揚了50年。

50年滄桑鉅變,劉莊始終在不停頓地發展。中國農村幾經風雨,劉莊為什麼能長盛不衰?

老村支書史來賀說得好:“千變萬變,發展經濟,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啥時候都不能變,這就是我們長盛不衰的秘訣。”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同樣擁有一片藍天、一方水土,有的地方天空缺少亮點,生活泛不起激情;有的地方也出過經驗,有過典型,但牆內開花牆外香,新星變流星。

相反,老先進與時俱進,光亮如初,生機勃發。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緊跟時代步伐,勇於拋棄陳舊落後思想,勇於吸取新養分、樹立新觀念,所以,劉莊人才能一直勇立時代潮頭,把自己的聲音融入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中。

“中原首富村”與時代同步(3)

老典型距新農村還有多遠

當年:深山走出了兩個全國勞模

張植弟是泉口精神的締造者,1959年,他擔任泉口公社黨委書記,成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在中共“九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當年,湖北省巴東縣泉口公社被形象地描繪為“風吹石頭滾下河,老鴉歇腳土就梭,三個月亮曬死苗,一場暴雨現巖殼。”當地農民吃飯靠供應糧,用錢靠救濟款。

1965年國慶節,張植弟到北京參加了國慶觀禮。在北京,他結識了當時山西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大寨改坡地為梯田,努力改善生產條件的經驗和成果,大大啟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