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小說:大江北去 作者:沒事找事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丹江口大壩:十萬人生命鑄就的豐碑(2)

很小很小的時候,母親就講給我一個外婆的外婆講過的很古老、很憂傷的故事。很長很長的歲月,大河把這個故事漂逝得很遠很遠。

於是,在江風清浪里長大的我,就認定故鄉的大河是女神,也是巫婆;是博愛,也是女性狼……這便是漢江在我童稚的心中留下的難以磨滅的意象。

於是我想,當年在漢江上修建第一座大型水庫時,無論是省長還是百姓,更多的是為了根治漢江水患。

他們看到的是巫性的漢江。

張體學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即調集了湖北、河南16個縣的10萬民工,雲集到了丹江口。

1958年9月1日,在丹江口漢水右岸鳳凰山,開工的炮聲炸響了寧靜的漢水峽谷……

十萬人云集丹江口

1

張體學講:“丹江口工程是湖北和河南兩省的大型水利工程,完成後,對兩省農業發展大有好處。襄陽和荊州以及南陽是主要防洪區,要擔負起這個任務。”

軍人出身的張體學把10萬民工全部實行軍事化編制,組成民兵師。當時,鄖陽屬襄陽地區所轄(1954年鄖陽、襄陽分設),張體學命令湖北襄陽地區調集5萬民工,組建4個師;河南省南陽地區調集2萬民工,組成2個師;湖北荊州地區調集2萬民工,組成2個師;另有從淮河委員會和武漢水利部門等地來的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機械師,共計9個師,9個師又分別由左翼兵團和右翼兵團統領。每個師均由一名縣級領導擔任師長,另一名縣級領導擔任政委,下設團、營、連。一個公社為一個團,一個團有7個營,一個大隊為一個營,一個小隊為一個連。

據時任襄陽專區專員的夏克回憶:“我記得民兵師的組建情況是這樣:第一民兵師由襄陽地區的均縣民兵13600人組成,縣長羅玉隆任政委,武裝部長常居春任師長,共青團書記費正華任副師長;第二民兵師由襄陽地區襄陽縣、房縣、鄖西等縣組成,襄陽縣委第二書記李新任政委,武裝部長周金貴任師長,副縣長劉家祥任副師長;第三民兵師由襄陽地區宜城、光化縣民兵組成,宜城縣委書記蘇鳳堂任政委,宜城縣武裝部長公興厚任師長,光化縣副書記徐守璽任副政委;第四民兵師由襄陽地區鄖縣、竹溪、竹山等縣民工組成,鄖縣組織部部長祁長安任政委,鄖縣武裝部部長餘正才任師長,趙書貴任副政委。第五師由河南淅川1萬民工組成,第六師由河南鄧縣1萬民工組成,七師、八師2萬人由荊州地區的天門等兩縣民工組成,另有一個機械師。共9個師。

“我把張體學省長的安排向襄陽地委彙報後,地委讓我提出指揮部的具體意見,以便文字下達。我提出:10萬人到一個山窪,吃、住都是問題。接著我建議民兵要帶的工具,除自備生活用具外,在生產用具方面應每人自帶雨布三尺,鐵製工具若干,一擔筐子,一條扁擔,每100人要帶10輛板車,小賣部一個,鐵匠、木匠、理髮匠俱全,以便到工地能夠長期住下,投入生產。

“這個時期,地方正在大鍊鋼鐵。我擔負著地區大鍊鋼鐵第三片、南漳東鞏區任務,當時並沒確定我到工地來。直到10月末,大批民工到達工地後,吃、住、用頓時成了大問題。有的民兵師劃地片挖紅薯吃,有的民兵師向本縣打電話要求送糧食。在工地生活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張體學到襄陽地委召開會議,叫地委派管財經的專員到丹江口工地,說是臨時借用一年,生活正常化後再回地區。我長期負責財政經濟工作,這樣我就來到了丹江口工地,負責物資供應工作。

“我從地委來工地時,關於物資供應問題地委有一個初步方案。擬定10萬人的糧油供應,主要由均縣、鄖縣、鄖西、竹山、竹溪和房縣6個縣供應(此6個縣後來全部劃為鄖陽專區——筆者注)。實際上述6個縣每年上交糧食4000萬斤左右,缺口部分由隨縣、宜城兩縣補給。襄陽地委不斷催促各縣,每月向丹江口集中5萬公斤糧食,在不足的情況下,可通知隨縣、宜城調運5000至10000公斤……”

丹江口大壩:十萬人生命鑄就的豐碑(3)

我們從夏克遙遠而清晰的回憶中,不難看出10萬民工雲集的丹江口,衣、食、住、行將要面臨怎樣的艱難!

2

2005年5月30日午後,丹江口市年輕的副市長黃太進開車帶我走上了丹江口大壩,在此之前,他還帶我踏訪了丹江口市內正在復建的武當山淨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