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大江北去 作者:沒事找事

徹底根治了漢江下游“旱包子”、“水袋子”隱患,確保了武漢三鎮的安全;水庫形成了7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庫區水產品產量達200萬公斤。防洪、發電、灌溉、養殖、航運功能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累積綜合效益已是工程造價的50多倍!

巍巍丹江口大壩,昂然聳立在滾滾江河和浩淼大泊之中,豐碑般記述著鑄就在其中的無數歲月、血汗、生命……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丹江口大壩:十萬人生命鑄就的豐碑(1)

漢江的神性與巫性

1958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決定修建丹江口水庫。

毛澤東在會議上講了這樣一段話:“開啟通天河,白龍江,借長江水濟黃,從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同北京連起來了。”

成都會議之後,6月7日上午,湖北省省長張體學就在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召開了修建丹江口水利樞紐第一次預備會,根據當時的條件,他提出工程要“土法上馬”,即“以土為主,土洋結合,先土後洋”的建壩方針。8月8日,他又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工程會,提出9月1日開工。當時決定“三年建成丹江口大壩工程”,事實上,丹江口工程前後用了20年時間,可在當時“大躍進”年代,狂熱的激情掩蓋了所有的理性,沒有人對“三年建成丹江口大壩工程”提出質疑。於是,在沒有嚴格的規劃和設計審批、沒有施工機械和技術力量、沒有財力物力的充分準備下,丹江口工程在全國“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躍進”中開工了。

湖北省和張體學讓工程緊急上馬,應該說是有歷史原因的——根治三年兩潰、十年九淹的漢江水患,一直是湖北省和省長張體學的夙願。自1953年他主抓全省的水利工作以來,曾經多次向毛澤東、周恩來彙報湖北的洪澇災害情況,要求在興建了漢江杜家臺分洪工程之後,興建根治漢江水患的關鍵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

發源於秦嶺南麓的漢水,其幹流橫貫陝南,經白河進入鄂西北,從丹江口跨過江漢平原,直至武漢注入長江,全長1542公里,流域面積17�4萬平方公里,流域內雨量充沛,徑流豐富,氣候宜人。丹江口以下,兩岸土壤肥沃,農產富饒,盛產水稻、小麥和棉花。江漢平原更是地勢平坦,湖泊棋佈,沃野千里,素稱魚米之鄉。漢江的富饒孕育了沿江兩岸近百座城市,尤其是在長江、漢水的交匯處,最終形成了武漢這座具有“東連蘇皖,西接川陝,南臨湘粵,北抵豫冀”且享有“九省通衢”美稱的古老城市。

具有兩千年曆史的武漢,由武昌、漢陽、漢口三鎮組成,俗稱“武漢三鎮”。而漢陽、漢口均為漢水孕育,明代“燈火千帆競,樓臺萬井煙”即是對漢水入口處的漢口鎮的稱頌,漢口鎮在明清兩代同河南的朱仙鎮、江西的景德鎮、廣東的佛山鎮一起,號稱全國四大名鎮。於此,武漢即成為一座兩水分隔、三鎮鼎立的獨具特色的天下著名江城。

然而,漢水也有它暴戾的一面——

漢水在武漢市區的江面很窄,最窄的地方赫山和入江口還不到200米寬,同中游寬闊的江面相比,這一段好似瓶頸。也因此,柔情無限的漢江,在給人們帶來富饒、溫潤的同時,也給中下游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漢江中上游洪水峰高量大,來勢迅猛,徑流分配很不均勻。下游河槽愈下愈窄,到武漢的“漢口”處宣洩能力遞減,又常受長江水位的頂託,每遇洪水極易成災。1935年就潰口14處,光化(今老河口市)以下悉成澤國,淹沒耕地670萬畝,受災人口370萬,淹死8萬餘人,可見漢江洪水災害之甚!從1931年至1948年的18年間,漢水發生大的水災有9次之多,11次潰口。1949年前夕,達到三年兩潰的嚴重地步。當時,在江漢平原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漢江大水浪滔天,十年倒有九年淹。賣掉兒郎換把米,賣掉妮子好上捐。打死黃牛餓死狗,背起包袱走天邊。”

記憶中,童年的我總是牽拉著母親的衣襟到鄖陽府小南門看“大水”,那時,我們不把漢江咆哮的洪水叫“洪水”,我們都叫“大水”。“大水”來時,江面上狂奔而下的浪濤和浪濤中翻滾的樹木、竹排、豬牛、棺材、屍體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恐懼,與平日裡寧靜而美麗的漢水形成極大的反差,以至於到20世紀80年代我開始最初的寫作時,在《女人河》中把漢水寫成了具有雙重性格的“女人”:我故鄉的大河,是女人河。

像女人溫柔而閃亮的裸臂,故鄉的大河,輕輕地摟抱著飄搖的我故鄉的小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