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龍的傳人 作者:竹水冷

邦親自帶兵三十二萬進行抵抗,不料被匈奴兵包圍在平城白登(今山西大同附近)。後來多虧漢王朝向匈奴閼氏(yān shì,王后)進行大量財物賄賂,劉邦才平安南歸。

在長城最東面的山海關,號稱“萬里長城第一關”,形勢十分險要,詩人們曾描寫為:“萬頃洪濤觀不盡,千尋絕壁渡應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末年,李自成農民軍和明王朝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曾在這裡激戰。吳三桂勾結清兵,聯合向農民軍進攻,李自成軍終因寡不敵眾,左右受攻而戰敗。隨後,吳三桂將山海關大門洞開,引清兵入關,明王朝宣告滅亡。

長城的另一個軍事要地是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西北二十公里。早在戰國時代趙國名將李牧,就在這裡與匈奴大戰,當地人曾建有“靖邊寺”紀念他。至今在該地尚有李牧墓碑一塊。漢代的“飛將軍”李廣,在任雁門太守時,也曾在這裡與匈奴多次激戰。有一次,他失誤為匈奴所俘,匈奴騎兵把他放在兩馬之間的網兜裡。他假裝暈死躺下,等敵軍不注意時,突然一躍而起,把一個匈奴兵推下馬去,奪馬南歸。北宋楊門諸將也是在雁門古塞立下戰功的。至今,在雁門關北口還立有“楊將軍祠”。被譽為“楊無敵”的老令公的楊業,和他夫人餘(原姓折)太君的塑像,至今依舊凜然端坐在楊家祠內。

位於北京西北的長城居庸關,在兩山夾峙、山形陡峭的峽谷之中,自古號稱“絕險”、“天險”。從漢朝以來這兒也是有名的古戰場。十三世紀中葉,金王朝和蒙古兵在這裡激戰。金兵用鐵水來封固居庸關的幾道關門,在關溝內外一百多里地,佈滿了鹿角似的鐵蒺藜(帶刺的軍事防禦工具)。他們滿以為蒙古兵插翅難進了。沒有料到,第二天清早,蒙古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穿過了一條森林小道自天而降,輕而易舉地越過了居庸關。元朝末年,明軍攻打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倉皇攜帶后妃、太子出走,又是從居庸關往北逃跑的。

明長城最西端的嘉峪關,在甘肅省西部,也是古代軍事要地。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詩中描寫它的險要說“嚴關百尺界天西”,“東南誰比此關雄”。至今,在嘉峪關西門外百餘米的地方,還鵠立著清代刻有“天下雄關”四個大字的石碑。城樓內還有一塊寫著“長城主宰”四個字的匾額。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儲存最完整的一處。它雄峙嘉峪關山上,南對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為一片茫茫的戈壁灘,長長的城牆,蜿蜒向東,萬里不絕。

到了近代現代,長城成為我國人民抗擊外敵的重要防線。1900年八國聯軍闖至山海關、居庸關等地,遭到當地人民奮勇抗擊。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期,在長城內外,中華民族的無數優秀兒女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周旋奮戰。1933年,當日軍悍然侵佔察哈爾北部(今河北省北部張家口一帶)時,民族英雄、共產黨員吉鴻昌和愛國將領馮玉祥、方振武等,自動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在河北北部,沿長城一帶,與侵略軍激戰。在戰鬥中,任同盟軍前敵總指揮的吉鴻昌將軍,身先士卒,手提大刀,與敵軍拼殺。在順義、懷柔之間的牛欄山激戰中,他冒著敵機的轟炸和機槍的掃射,率領大刀隊楔入敵陣,殺得敵軍狼狽逃竄。在多淪(今內蒙古河北交界處)激戰中,吉鴻昌即興賦詩,鼓勵士氣,詩云:“有賊無我,有我無賊。非賊殺我,即我殺賊。半壁河山,業經改色。是好男兒,捨身報國。”這次長城保衛戰,最後由於國民黨政府的破壞而失敗了,吉鴻昌也慘遭蔣介石的殺害。但是這次戰鬥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如同萬里長城一樣,堅不可摧。

今天,古老的長城已失去原有的作用,但卻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她以巍峨的姿態,永遠屹立在東方,聞名於世界。

十一、“大楚興,陳勝王”

──大澤鄉起義

潘國基

在安徽省宿縣城南,有一個土臺子,人們管它叫做“射鹿臺”。相傳這是秦朝末年陳勝發動農民起義的地方。當時,陳勝站在這個土臺上,忽見一隻花鹿遠遠地跑來。他拉弓搭箭,對大夥說:“我如有王位,這箭就能將鹿射死!”話音剛落,只見花鹿中箭負傷,後來竟死於湖中。陳勝射鹿的故事,不見史傳記載。但是,後來他建立農民政權,起義群眾擁戴他為王,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故事反映了人們以傳說的形式,來紀念這位農民起義領袖不朽的業績。

陳勝吳廣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秦王朝的暴政。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顧恢復社會生產的客觀要求,長期無休止地濫用民力,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當時,人民的力役負擔非常繁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