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小說:梁山政治 作者:想聊

上嚴下寬指的是對上等才智、責任重、位置高、有發展前途的下屬要求嚴,對其他的下屬寬。這個道理何在呢?

墨子有個學生叫做耕柱,這個學生就發現自己的老師對別的同學都很寬和,偏偏對自己很嚴厲。大家都出問題,老師往往之批他一個人。他很不服氣,有一次在類似的事情又發生了以後,就跟墨子抱怨說:老師,你偏心,對別人那麼寬容,惟獨對我這麼嚴厲,難道我有什麼地方得罪了老師?

墨子就問他:如果我們一起上太行山去,隨行的有馬也有羊,你把東西給馬馱還是給羊馱?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蕭讓上任(3)

耕柱說:當然給馬馱。

墨子又問:山路陡峭,面臨著掉下山澗的危險的時候,你用鞭子打馬還是打羊?

耕柱說:我打馬,因為它馱著東西呢。

墨子笑了,說:你就是那匹馬,所以我才嚴格要求你而不要求其他人。耕柱感激地對著墨子下拜。

上嚴下寬就是這個道理,上等才智的人最有前途,最容易被塑造成棟樑,對他們的一分教導會產生十分的收穫,而且他們本身往往是已經身擔要職,屬於中流砥柱,容不得半點差池,所以對他們的要求一定要嚴格、具體、明確。而對一般的人,特別是那些沒有什麼發展,無足輕重的人,則沒有必要投入過多的關注。這就好比要給小樹剪枝而不必管旁邊的小草一樣。

三是把握好“急”與“緩”。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初到任上,很容易急功近利,急於想作出成績。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好急與緩的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要訣是“事未發可忍、人不盡識可忍;急於知事,緩於近人;到位而不越位,用權而不爭權。”

——事未發可忍指的是事情還沒有盡顯端倪之前,一定要保持忍耐,密切關注矛盾變化的趨勢,一直等到時機成熟了方才下手解決。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就使用過這個計策。莊公的母親不喜歡莊公而寵愛莊公的弟弟段。後來莊公登掌握了大權,段很不服氣,態度很傲慢。這個時候莊公沒有因為段的這點態度問題就對他下手,而是靜觀事情的變化,而且進封段為“京城太叔”。段日益驕縱,行為越來越出閣,搞得大臣不滿、國人憤怒,這時候莊公抓住時機一舉滅了段。補鍋的人往往都帶著錘子,錘子的作用是敲鍋,把本來細小的裂隙放大,然後再補。這樣既修補所有的漏洞,也可以在補好後讓大家看見自己補的這些裂縫個個都很危險,從而說明補的價值和效果。

人不盡識可忍指的是在沒有完全瞭解一個人的全面情況之前,一定要保持忍耐,不要輕易的把關係搞僵,防止失去朋友和冤枉好人。有歷為證,孔子在陳絕糧,危難中終於找到了一點米,他就派自己的學生顏回去煮飯。顏回是孔子學生中道德修養公認最高的。過了一會兒,孔子去看飯是否熟了,隔著門縫發現顏回揭開鍋正在那用手抓飯往自己的嘴裡填。孔子很失望,但是給顏回留了餘地,沒有貿然進門,而是轉身回了自己的房間。過了一會兒,顏回來向孔子報告可以吃飯了,孔子就說:先祭了祖先再吃吧。顏回一聽就跪下了,說:飯我已經用手抓食過了,恐怕不能祭祖。孔子心中不免一喜,覺得顏回至少還是誠實的。不料顏回接下來的言語卻出乎老夫子意料。顏回說:房子久已無人,樑上全是灰塵,飯揭鍋的時候,灰塵被熱氣撲下來,落到鍋裡,汙染了表面的飯。為防止浪費糧食,我就先把最表層被灰土汙染的飯吃了。於是孔子感嘆:知道一個人太難了,而在瞭解一個人之前輕易下錯誤結論太容易了。聖明如孔子,還險些錯怪好人,何況我輩。因此無論是耳朵聽見的,還是眼睛看見的,都要三思,要再拿出些時間來考察,決不可輕易的下結論,以防犯察人之誤。

——急於知事,緩於近人。“知事”就是掌握工作情況,在對待工作上,首先要做的是仔細瞭解情況,努力作到基本情況爛熟於心,其他情況有據可查。知事的要點有四個:1、過去的情況如何,2、我們是怎麼做的,3、現在的情況如何,4、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對這四點的掌握要象說自己名字一樣熟練準確,而且是越快越好。“近人”就是和人建立密切關係,在與人相處上,要謹慎從事,不要操之過急,人是善於偽裝的高階動物,有些人表面上很好,但未必是真朋友。在建立親密關係上操之過急往往會受人矇蔽、被人利用,特別是如果交友不慎,稀裡糊塗和一個公認的不良分子拉近了距離,那麼正人君子、有識之士就會大失所望,領導者在個人形象在受損的同時,也會失去發展事業所需的人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