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中一樣有治國大道。用心揣摩,細心領會,就能不斷進步。過人的智慧往往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練就的。
邊說邊做,不一會魚就好了。我為公孫先生斟滿了第一杯酒,先生催促我和樊瑞也斟滿,然後才說:“來!先喝了這杯酒,我還有話說。”
我和樊瑞舉杯一飲而進,公孫先生便又講出新的道理來。
——有才華的人往往面臨兩個考驗,一個是要“待時”,需要的是“智者不憂”的自信和從容;另一個是要“守位”,就是要選擇好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找準位置,需要的是“智者在側”的敏銳與靈活。
“智者在側”就是說一個智者要能隱蔽鋒芒,學會做幕後工作。這個的謀略來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張良。可見,張良的過人才智是受到廣泛肯定的。但是張良很聰明,從來不買弄。他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犯口、不犯手”。張良幫助劉邦出謀劃策,想了很多好點子,但是他從來不說這是自己的開創,而是託於黃石公的傳授,告訴大家自己的點子是老神仙傳的,而且專門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在裡邊。這樣,既增加了說服力,又減少了猜忌。大封功臣的時候,他主動放棄了特殊待遇,只要一個小小的留地,做了留候,後來,劉邦要廢太子而立趙王,呂后來求張良,張良授意太子去請商山四皓,藉助他們四位說服了劉邦,而自己依然居於幕後沒有出面。這樣做既幫助了太子,也降低了政治風險。這些足以說明他的高明之處,值得後來人細細揣摩。有人說張良是多此一舉,這就正如老子說的:“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水上烹魚(2)
公孫先生的分析讓我深深佩服,樊瑞和我一同舉杯朝他敬酒。
先生也談的很有興致,酒落肚就繼續講出了第三個問題。
——在處理日常工作的時候,必須要保持“顯”與“隱”的平衡。
古語說“智者無功”。為什麼智慧的人反而不易立功呢?
春秋名醫扁鵲有兩位兄長,扁鵲經常給人說自己的兩位哥哥醫術比自己高明許多。可是眾人都不相信,因為大家從來不知道扁鵲這兩個哥哥的名聲,只知道扁鵲。於是,扁鵲就給大家解釋說,兩位哥哥醫術高超,一位能在疾病剛有傾向的時候就把疾病消於無形,一位在疾病剛剛有苗頭的時候,就能把疾病根除於萌芽。而自己沒有這個本事,只能在疾病嚴重的時候救死扶傷。
正因為這樣,兩位哥哥醫治的人外表看起來很正常,大家都沒有想到問題的嚴重,也不覺得他倆的高明;而扁鵲自己,由於每次醫治的都是病情嚴重的人,所以人們就認為他的作用更大,從而讓他名揚天下。
這就是智者無功的道理所在。連孫子也說:“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靠印象決定一切的現實中。如果一味的都是大智慧大技巧,把問題消於無形,那麼你肯定是一個扁鵲哥哥型的無名者,不會被大家認同的。所以,要把握好火候,有些問題是屬於形象樹立的,可以採取“不到火候不揭鍋”的辦法,等待時機成熟了再解決問題。這就是把握顯與隱的平衡。
一番話說得樊瑞和我再次恍然大悟。
正在這時,遙見三隻船飛駛過來,離近了才看清那三條小船上分別坐了六位頭領,依次是燕青蕭讓、裴宣呂方、孔明孔亮。相請不如偶遇,大家都很興奮。
四條小舟靠在一起,大家上了一條大些的船,重新擺酒隔船舉杯,開懷暢飲。
我注意到,這六位頭領原是英雄大會籌備組的主事頭領,今天他們聚在一起一定是在談論英雄大會的事情。一問,果然不出我所料。英雄大會本想求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不料後來就出了樂和唱歌,李逵罵座的事情。最後搞了個不歡而散。樂和的歌詞是蕭讓寫的,便有二龍山施恩、曹正等人向蕭讓發難。雖然後來在宋頭領直接出面下,事情平息了,不過一股指責英雄大會籌備工作的潮流卻暗自形成。先後有險道神鬱保四指責旗幟安排有錯誤,有八面旗幟字型不統一要求重新再做;神運算元蔣敬指責財務支出手續不完整,有漏洞,拒絕報帳;菜園子張青和操刀鬼曹正指責宴席管理不嚴,浪費嚴重;白日鼠白勝提出懷疑有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私分宴席專用御酒。所有相關問題都已經寫成了報告上報宋大哥和吳軍師,要求查處籌備組主事頭領的失職瀆職的責任。
燕青等六個人感覺壓力很大,幾個人聚在一起正在商議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