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至今還沒有百年曆史的世界級大企業,不光是沒有歷史,更重要的是很多企業從一開始就不曾花心血建築根基。 我這次所接觸的受訪者,以及我身邊的海內外華人,都承認當今的中國商界“急功近利”、“不講誠信”。沒錯,“浮躁”,10年前如此,10年後還是如此。雖然大家都認為這種“浮躁”是過渡階段的產物,情況總會逐漸改善,但是,到底有多少人是在等待改善?又有多少人真正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呢?還有多少批評者自己本身正是“急功近利”的執行者呢?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你不可能讓一個製造問題的人用同樣的思維方式解決同一個問題。換句話說:“要想改變、提升、進步、創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思維方式中的理念。”我在自序中曾言及自己徘徊於中西方之間的“邊緣困惑”…因為哪邊都無法完全歸屬,衝擊中看清自己,又很快迷失自己。我想許多企業家回到學校學習,與其說是趕時髦,不如說他們自身感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換位的、錯位的、###的理念衝擊,一棒接一棒,一錘又一錘,被砸得自信心支離破碎,渺小感與日俱增,所以很想來重新認識自己。
從10位最偉大的CEO說(2)
前文提及的10位傑出的CEO是西方學者的看法。如果我們國人也來評選一下當今中國十大傑出CEO,面對這麼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尚有70%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的大國,我們的選擇標準又是什麼?是財富與權力的分量?是在社會上誰的“秀”做得最漂亮?還是看誰在為廣大民眾、為整個社會真心實意地做著貢獻?我非常喜歡01級孫秀君律師的一句感嘆:“人都是從黑暗中出來的,所以把握金錢光能的時候,為光明做些事情吧!”  
超越EMBA
記得有個美國教授這樣說:“如果你自身的素質很好,MBA讓你如虎添翼,讓你變得更好;但是,如果你本身就不成器,MBA很難為你做什麼。”讀過EMBA的人,偶爾需要回味自省,未讀過或者沒有機會讀EMBA的人,也希望窺視一下其中的奧秘。在此,筆者竭力深入企業家的內心,不僅希望把你帶入EMBA的課堂裡,也想讓你瞭解這群中國企業家的內心深處對EMBA的期許和了解。成功的人是鏡子,失敗的人同樣也是鏡子,透過現在你手中的這本書借鑑一下別人的教訓,不僅讓你避免重複錯誤,而且還會為你開啟很多窗戶。事業也好,生活也好,生命的旅途中,先去體味一下孤獨、困惑、迷茫、挑戰、失利、進取,然後你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孤單,還有百人、千人、萬人與你有著相同的感受,說不定還比你想得更多,或者攀得更高但敗得更慘。 記住,走在時代前列的人,都是那些已經知道很多卻一直繼續詢問、聆聽、鑽研、充實的人。這批人讓我心中無法遺忘,讓我反思,讓我不解。在當今中國經濟變遷的大浪淘沙中那些沒被淘去的人們基本上都屬於這一群體。 剛提出走進EMBA的概念時,許多人問我:“超越的含義是什麼?”一年多來的思索使得這個詞的含義變得更豐富了,整個第三章,我都在竭力還原這些EMBA群體來之前、去之後的原始本色。同時我也深深地體會到,解答問題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夠提出一個問題,特別是提出一個需要相當時間和精力去思索、觀察、回顧、整合的問題,更有意義。光是討論“超越”這兩個字,幾乎就用了我一年的時間。“走進EMBA,就是在實踐中忘記EMBA。”這是徐滔對我說的。他認為,對EMBA的本色內涵多少有些不同的理解,“很多人都喜歡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小說中的人物開始都是按部就班地學習某一門派的武功(類似我們現在各個不同的商學院),都有自己的師傅教授武藝(如同該商學院的教授),還有自己同門師兄弟(應該是我們現在的EMBA同學吧),大家在一起練習、互相過招,甚至還要到江湖上游歷,以提高自己的功夫。但是,真正的高手,往往都要經過痛苦的心理和感悟歷程,將自己的所學融會貫通,然後到達最高境界…‘無招勝有招’。”古人的智慧對我們還是有很多的指導和借鑑意義的。可以說,EMBA的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大家在學習的時候,接受教授的傳授和講解,當然也融會了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悟和總結,與同學相互切磋,但是這些都還不夠。EMBA的學成,最重要的是要忘記EMBA,就是要將自己在學EMBA之前,學EMBA期間,甚至包括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的知識、思維、觀念的體系融會貫通,並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能夠做到胸有成竹,且可以別出機杼,不拘泥於固有的“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