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G等點開始出現新的集聚,交通線得到相應延伸(見圖5。5c)。這種模式再進一步發展,A…H…B…C沿線成為發展條件好、效益水平高、人口和經濟技術集中的發展軸線。A、B點形成更大程度的集聚,C、G、M、N成為新的集聚中心,大量的人口和經濟單位往沿線集中,成為一個大的密集產業帶。不僅如此,透過A、B、H三點還各出現一個另一方向的第二級發展軸線,透過D、I、F等點形成第三級發展軸線(見圖5。5d)。如此發展下去,生產力地域組織進一步完善,最終形成以〃點…軸〃為標誌的空間結構系統。
圖5。5 〃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過程
資料來源:陸大道。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38。
〃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歷經四個階段(陸大道,1995,2002):234
(1)點、軸形成前的均衡階段。這一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停留在農業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客體在勻質空間內呈無組織分佈,經濟效率較低。點、軸都在醞釀發展中,聚集效應發揮潛在作用促進生產要素的集中,這種空間無組織狀態具有極端的低效率。
(2)點、軸開始形成階段。社會經濟客體開始集聚,點、軸同時開始形成,區域區域性出現有組織狀態,區域資源開發和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按照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衡量,屬工業化初期階段。
(3)主要的點軸系統框架形成階段。隨著經濟發展步入工業化中期,社會結構、空間結構發生劇烈變動,空間結構變動幅度大,呈現出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空間結構特徵。
(4)〃點軸〃空間結構系統形成階段。區域進入全面有組織狀態,其形成是社會經濟要素長期自組織過程的的結果,也是科學的區域發展政策、規劃調控的結果。從宏觀角度考察,空間結構重新恢復到〃均衡〃階段。這一階段社會組織、經濟組織雖然效率高,但作為社會發展標誌的人口、經濟的增長卻並非高速度。
(三)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制
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有著深刻的驅動機制。空間結構的形成過程存有空間集聚和空間擴散兩大趨向,這是社會經濟客體運動的基本特徵,也是點軸系統的形成機理。點的形成是由於空間聚集的需要,因為聚集效應能影響區域內的要素集中,獲得規模效應和正外部性。然而空間集聚並不總是有效率的,當集聚的負外部性逐漸處於主導地位時,空間擴散就成為必然選擇。空間集聚和空間擴散從來都是雙向進行的。只有既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又注重空間關聯和空間擴散,社會經濟資源的利用才能實現最佳組織和最佳規模。
點軸漸進式擴散是點軸空間結構系統形成的關鍵(陸大道,1995,2002)。235點軸漸進式擴散直接導致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即社會經濟客體發自一個或多個擴散源,沿著若干線狀基礎設施(束)(〃擴散通道〃)漸次擴散社會經濟〃流〃,在距中心不同距離的位置形成強度不同的新集聚。由於擴散力隨距離延伸而衰減規律作用,新集聚的規模也隨距離的增加而變小,相鄰地區擴散源擴散的結果使擴散通道相互聯結成為發展軸線。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發展軸線進一步延伸,新的規模相對較小的積聚點和發展軸不斷形成。區域可達性和位置級差地租是點軸空間結構系統形成的重要原因。空間可達性要求點軸漸進式擴散,位置級差地租制約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兩者共同作用於區域開發模式的選擇,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格局和發展方向。
三、網路式空間結構
網路式空間結構理論模式由區域經濟學家魏後凱(1988)首倡。236網路是指一定區域內不同規模等級的節點與軸線之間經緯交織所形成的區域經濟系統。網路式空間結構模式是點軸空間結構模式的拓展,強調均衡發展以實現區域整體推進。
(一)網路式空間結構的內涵
網路式空間結構作為空間結構的高階形態,具有豐富的內涵。從空間結構要素組合角度而言,它是點、線、面協調的區域經濟系統;從經濟發展目標而言,它是謀求實現區域的均衡發展;從空間結構演變而言,它是實現空間一體化的必然選擇;從效應機制而言,在網路式空間結構中,擴散效應大於極化效應。237
1。網路式空間結構是集點、線、面於一體的區域經濟系統
〃點〃不再是單純的經濟聚點,而是包括人口、經濟活動和社會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