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進他所屬部族的靈柩裡。在遠處則放著另一具靈柩,這第十一具靈柩是用來默哀那些英勇陣亡但卻找不到屍體的戰士。
當送殯者完成追思儀式之後,他們便把靈柩運到停在外面的馬車上,大批群眾早已守候在那兒,等著要送死者到他們最後的安息地去。當送殯者隨著馬車緩緩地往西邊的路邁進時,遭喪親之痛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們都放聲痛哭。當馬車停在城外而靈柩徐徐降入新墳內時,悲慟哀號之聲仍不絕於耳。
就在最後一鏟泥土弄好後,送殯的男女都不期然回頭面對一名正慢慢走向講臺的男子。公祭在結束時,通常都有一位經由人民推選的人發表葬禮演說或頌詞。這一年由於是雅典重要的一年,新選出來的演說者也是雅典特別重要的一位人士,他就是過去三十年來在議會內言論最具影響力的伯里克利(Pericles)。此時他已年逾六十,但卻穩健和高貴地昂首闊步走向前。他鞠躬行禮,想到的是他的城邦、這次的戰爭和要向雅典人民說的話。
站在講臺上的伯里克利,向滿懷期許的群眾望過去,他的目光停留在四名緊靠著站在一起的人。其中一名是個孔武有力的水手,他負責在一艘鉅艦上划槳,該等鉅艦是海軍保衛雅典海上帝國的一部分。在這名水手背後站著一位愁容滿面的貴族,他在帕尼斯山(MountParnes)以北附近的大片土地都在該年夏天被敵軍嚴重損毀。在這位貴族身旁的是一名做建材生意的老闆,他曾是奴隸,並且為雅典城的守護女神雅典娜貞女(Athena Parthenos)的神廟雕鑿大理石柱子,但此時已是一位自由人了。最後一人則是一名來自希臘薩摩斯島(island of Samos)酒商的遺孀:她的丈夫是一名外國居民,曾在雅典軍中服役。在伯里克利看來,這四人足以代表所有那些使雅典城在希臘變得最富庶、最有文化和最令人羨慕的人。
然而,此時的希臘世界已分成兩個敵對陣營。位於希臘中心偏東的阿提卡(Attica),亦即雅典的行政區,遭受以斯巴達為首的希臘城邦聯軍侵擾,當時斯巴達乃是伯羅奔尼撒的主城(伯羅奔尼撒是一個多山的半島,位於希臘的最南端)。阿提卡金黃的稻田皆被燒燬,這個由伯里克利辛苦建立並控制的幅員遼闊的帝國,如今正受到威脅。為了反擊,雅典也曾派遣戰船前往南部,突襲斯巴達附近的伯羅奔尼撒海岸。但是看來雙方的衝突一時間並沒有什麼結果。造成伯里克利的朋友都開始質疑:難道他不可以跟斯巴達立刻和解嗎?戰爭真的有必要嗎?雅典究竟為何而戰?
伯里克利(2)
伯里克利對著新墳凝視了一會兒,便開始他的演說。他宣稱陣亡的戰士個個皆是英雄,這是至為明顯的,不用他贅言來證明他們的英勇。但他繼續說道,既然他有責任發表一篇傳統式的葬禮演說,他將要談談雅典城、雅典人生活的方式和那些陣亡戰士所保衛的政府形式。
他說:“我們的憲法稱之為*,因為權力並非由少數人把持,而是由全民共享。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他堅持並強調只有以功績才可以決定出任公職者,而並非以財富或階級關係來決定。在城內,大家都願遵守法律,是因為這些法律並非由貴族或暴君制定,而是由人民制定的;更何況這些法律也公平地保障那些甚至最窮的市民。由於雅典人對法律的尊重、對身為公民感到的自豪以及能夠欣賞美好的事物,因而使雅典像一枚磁鐵,把世界各地的人和物都吸引過來了。
伯里克利接著闡述雅典和斯巴達兩者不同之處。他說:“我們的城市是對世界開放的。”接著他指出斯巴達卻對其境內的外國人心生疑隙。雅典是靠它那些內心充滿大勇和頭腦機智的人民,才敢大膽作戰;但對斯巴達而言,它卻總是在攻擊雅典之前,組成它的同盟,加以嚴格的訓練,並向它著名計程車兵灌輸好戰的概念。斯巴達人長期不斷地接受作戰訓練,使他們能夠冷血無情地面對日後的困境。但雅典人則不然,他們不僅勤奮工作,而且花時間享受文化的活動,並參與城內事務,喜歡思想馳騁的自由辯論。伯里克利稱雅典人的生活方式使人有一種特別的勇氣。他說道:“一個能夠真正稱得上是勇敢的人,知道人生的苦與樂,可以義無反顧地應付一切要來臨的事物。”
伯里克利說雅典的地位在世界上是最清楚明確的,他說:“雅典是全希臘的學校。”在芸芸城邦中最有成就的雅典,沒有任何人會聲稱被政府惡劣的統治。他預言說:“後世會對我們感到驚歎,如同當代的人對我們驚服一樣。”同樣地,陣亡戰士的事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永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