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1 / 4)

小說:齊魯文化 作者:僻處自說

,再次擊鼓發令,此後宮女們都非常準確地執行了規定和要求,不敢出半點差池。

第六章 齊魯英傑(6)

孫武向吳王報告說:“隊伍已經訓練整齊,請吳王觀看!有這樣的隊伍,無論君王怎樣使用它,她們都會赴湯蹈火的。”失去愛妃的吳王非常傷心,也很生氣,不想去看操練情況。孫武說:“如此看來,吳王只是喜歡兵法上的詞句,並不想真的運用它。”吳王聽後雖然滿心不高興,卻由此認識了孫武的為人,知道他是一位既能著書立說,又能統兵作戰的軍事奇才,便封他為將軍,命他日夜操練軍隊,做好伐楚的準備。

公元前506年,吳國伐楚的戰爭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吳王任命孫武為大將軍,率領三萬精兵攻打楚國。孫武率領大隊人馬從水路西進,到達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時令軍隊舍舟登陸,並命3500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讓他們迅速透過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等關隘(今河南信陽南),直插楚國縱深。楚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倉猝應戰。在孫武的英明指揮下,吳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乘勝追擊潰敗的楚軍。在隨後的11天裡,吳軍行軍700餘里,五戰五捷,一舉攻佔了楚都郢都。楚昭王倉皇南逃。此次戰役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三萬人)勝多(二十萬人)的光輝戰例。

公元前484年,在與齊國的交戰中,孫武再次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能。他輔佐吳王夫差在艾陵之戰中徹底打敗齊國,使得吳國國威大振,並在兩年之後的黃池會盟時取代晉國,成為一代霸主。司馬遷曾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寫道: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對於孫武后來的情況,由於沒有史書記載,後人無從得知。後世流傳有兩種說法:其一,孫武輔佐吳王夫差建立霸業之後,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主動退隱林泉,著述立說以終餘年;其二,孫武拋棄功名利祿重返齊國,在家鄉隱居授徒。

孫武一生致力於武學,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學鼻祖”。能有如此高的聲譽,除了戰功顯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世留下了一部重要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該著作共有13篇、5000多字,主要講述了孫武的軍事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戰爭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百姓生死的大事,任何人在做出戰爭決定時務必慎重,千萬不要拿戰爭當兒戲。

第二,戰爭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才使用的手段,“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由此可見,孫武將戰爭看作對付敵人的下下策。

第三,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政治。只有統治者採取了順應民心的措施,獲得民意,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與君主同心同德,生死與共,才能確保國內政治局勢的穩定,贏得戰爭。

第四,戰爭應速戰速決,如果戰爭拖延的太久,既耗費財力,又削弱士兵的戰鬥力(鈍兵挫銳)。

第五,當戰爭不可避免時,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出奇制勝才能贏得戰爭。

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千字,卻包含著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思想內涵。司馬遷曾說:“世俗所稱師旅,皆到孫子十三篇。”確實,《孫子兵法》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的兵學家、軍事家都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與發展軍事理論。據說三國年間的曹操極為推崇《孫子兵法》,併為其作注。唐太宗對其也是稱讚有加,認為“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到了宋代,《孫子兵法》被宋神宗欽定為《武書七經》之首。

第六章 齊魯英傑(7)

事實上,在古今中外的軍事著作中,論影響,沒有哪一部兵書能夠與《孫子兵法》相比,就連西方的軍事鉅著《戰爭論》也無法與《孫子兵法》齊名,其影響更是遠遠小於《孫子兵法》。此外,孫武的軍事思想並沒有侷限於軍事領域,還被後人應用到了政治、外交、商業等各個方面,西方各國的商界泰斗就將《孫子兵法》視為商業聖經。

四、名醫:扁鵲

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割據、戰爭頻繁的年代,也是民生日蹙、疾病猖獗的時期,所以此時湧現出一大批名醫,也產生了我國第一部醫學名著——《黃帝內經》,推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這一時期,醫術最高、名聲最大、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名醫就是扁鵲。

扁鵲畫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