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3 / 4)

小說:齊魯文化 作者:僻處自說

大殿的東、西、北三面是宋代的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全長約62米,高約3�3米,描繪的是泰山神出巡時的宏偉場面。整幅壁畫以大殿後門為界,東邊為“啟蹕圖”,主要描繪泰山神的出巡場面;西邊為“迴鑾圖”,主要描繪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幅畫面共有697個人物,其裝束和儀態無一雷同。此外還有山川河流、亭臺樓閣、花草樹木、祥獸坐騎等圖案,展現出了一幅瑰麗無比、氣勢雄偉的出遊場面。

天貺殿前的大露臺非常寬闊,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露臺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裡面是乾隆皇帝拜謁岱廟時留下的詩碑;露臺的正中為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香爐,香菸繚繞;露臺的下方是古柏相夾的甬道,其盡頭是方形石欄小池,稱作“閣老池”,皇帝來此參拜泰山神時,大臣們就在此恭候。

天貺殿的後面是寢宮,中間為正寢宮,面闊五間;兩邊為配寢宮,各三間。據說宋真宗於公元1012年封泰山神後,認為缺少皇后,便於當年加封了一個“淑明後”,同時修建了後宮和“嬪妃”居住的配寢宮。

天貺殿的兩側是碑廊,歷代碑刻幾乎都集中在這裡。這些碑刻集中國書法之大成,有晉代“二王”的墨寶;宋朝“四大家”的真草隸篆;漢代《衡方碑》、《張遷碑》;晉代《孫夫人碑》;佛教的《大唐齊州神寶寺碑》;書法相異的《雙束碑》等。此外,還有48塊漢代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造型生動,均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離開碑廊,經過炳靈門便來到“漢柏院”,院中有五棵枝椏交錯、枝繁葉茂的古柏。據傳說:這些古柏是漢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到泰山封禪時種植的,“漢柏院”由此得名。“漢柏院”的北面是“漢碑亭”,其建於1959年,立在高大的臺基上,臺基壁上有許多名人的詩刻。站在亭子上,可以縱覽岱廟全景。此外,“漢柏院”內林立著90餘塊碑碣,其中有後人隸書的《四愁詩》(張衡)、《飛友篇》(曹植);後人篆書的《泰山吟》(陸機)、《泰山吟》(謝靈運)和宋朝米芾的《第一山》、明朝陳昌言、左佩鉉的篆書《漢柏圖贊》、乾隆皇帝的《漢柏圖》等。置身於碑林之中,就好比閱讀中國的歷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九章 巍巍泰山(20)

由漢柏院向北有一個建築精美、綠樹掩映、清靜幽雅的四合院,由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等建築組成,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時居住的地方,因坐落於東華門內而得名“東御座”。據史書記載:此建築建造於元朝的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代時稱為迎賓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為駐蹕亭。正殿五間,殿內正中是乾隆皇帝的臘人座像,還有龍墩、龍椅、方桌、立櫃、掛屏以及文房四寶等。有泰山“鎮山三寶”之稱的“溫涼玉雕花圭”、“沉香獅子”和“黃地蘭花瓷葫蘆”也擺放其中。殿堂的臺基下有一塊用玻璃罩著的石碑,即有“名山刻石之祖”之稱的“秦刻石”。此石鐫刻著秦始皇的功德銘和秦二世的詔書,均出自秦丞相李斯之手,為簡練秀雅的小篆,字跡剛勁挺拔,堪稱稀世之寶。

岱廟的最後一進院落裡有東西兩座花園,花園內種植著千姿百態的奇花異草。院內的西南方有一個鑄於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的鐵塔,造型質樸。其東南方是被稱作“金闕”的銅亭,為全銅鑄造,高約4�4米,闊約3�4米,原本鑄造於岱頂碧霞祠(明萬曆四十三年),是用來供奉碧霞元君的。它於明末清初時移到了山下的靈應宮,1972年遷入岱廟,是我國僅存的三大銅亭之一。

“厚載門”是岱廟的最後一道門,重建於1984年。其後是“望嶽閣”,共三間,紅柱隔扇,黃瓦明廊。出了厚載門北行,就可以到達登泰山的起點、泰山的山門——岱宗坊。

2�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岱頂,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由山門、香亭、正殿、配殿、三座神門、鐘樓、鼓樓、萬歲樓、千斤鼎、照壁、火池、歌舞樓、御碑亭等建築組成。整組建築佈局緊湊、巍峨嚴整、氣勢恢宏,南北長約76�4米,東西寬約39米,總面積約為2979�6平方米。

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當時,北宋真宗登泰山,在疏通山頂泉池時發現了一尊遭到毀壞的石雕少女神像,於是命人將其更換成玉石像,賜名“天仙*碧霞元君”,號“聖地之女”,並修建了“昭真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