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冷而凝結成大面積的低雲層,由於泰山的山勢陡峭、地形複雜,山風飄忽不定,當雲層與山風同時出現時便會形成千變萬化的雲海,出現漫過山峰的“爬山雲”和順坡奔流直瀉的“雲瀑布”等眾多奇觀。
二、泰山人文景觀
泰山的景觀雄偉壯麗,自古就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遊覽之地。隨著數千年來無數勞動者的構築,泰山之上有了無數的人文景觀,而這些景色各異、文化氛圍濃郁的人文景觀又成為人們遊覽的好去處。
1�岱廟
岱廟又稱東嶽廟、泰岳廟、岱嶽廟,俗稱泰廟,屬於泰山的主廟,位於泰安市北,泰山南麓,是泰山最大也是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裡面供奉著東嶽大帝。由於古岱廟
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均在此居住和舉行祭祀大典,所以又稱“泰山行宮”。
岱廟建立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始創於秦漢年間,西漢史料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5年)曾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宋朝年間修建了主殿——天貺殿;後來又經過元、明、清等朝的擴建,逐漸形成南北長約405�7米、東西寬約236�7米的長方形建築群,面積約為9�6萬平方米,共有古建築和仿古建築186間。
岱廟建築以南北為縱軸線,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線上有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線上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線上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天貺殿位於岱廟的後半部。整體佈局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進行設計,分割槽鮮明、主次有序,具有莊嚴古樸之感。
岱廟城牆高築,周長約1500米,共有8個門。其中5扇南開,中間為正陽門,左側相繼為東掖門、仰高門;右側相繼為西掖門、見大門。另外3扇門中東向為青陽門,又叫東華門;西向為素景門,又叫西華門;北向為魯瞻門,又叫厚載門。所有的城門上均建有城樓。此外,岱廟的四隅還建有角樓,整體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恰似一座帝王的宮殿。
“正陽門”高大寬闊,是岱廟的正門,兩扇硃紅色的大門緊閉,古時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如今的正陽門是1985年重新修建的,保持了宋代的建築風格,門高8�6米,城樓高11米,共有5間,由24根明柱支撐,均為九脊單簷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
走進“正陽門”便來到了“配天門”,此門取自孔子的“德配天地”,始建於宋真宗年間(公元1009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單簷歇山式建築。大殿內原本祭祀著青龍、*、朱雀、玄武等星宿。大殿兩側有配殿,東邊是“三靈候殿”,祭祀著周朝的唐宸、葛雍和周武。西邊為“太尉殿”,祭祀著唐朝的分國公杜宗。
第九章 巍巍泰山(19)
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是岱廟的第三道門,名叫“仁安門”,取自孔子的“天下歸仁”,建於元代的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建築結構與“配天門”相似,是專門用來祭祀天聾、地啞之神的。配天門的西側原有20塊碑碣,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宣和碑》與《祥符碑》。這兩塊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堪稱岱廟現存的最大碑碣。
“配天門”的西南方原本有唐槐院、延禧殿、藏經殿、環詠亭和雨花道院等建築,但均毀於戰火。如今,在藏經堂的舊址上修建了仿古建築——文物庫房,共有48間,收藏著泰山歷代的珍貴文物、古籍約7000件。
繼續往裡走,便來到了岱廟的主體建築——天貺殿。此殿又叫峻極殿,金碧輝煌,矗立在高大的露臺上,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天貺殿長約43米,寬約17米,高約22米,殿闊九間,進深四間,為重簷廡殿式建築,上覆黃琉璃瓦,門口的正中上方懸掛著“宋天貺殿”的巨大牌匾。殿內正中是“泰山之神”的彩色塑像,坐像高約4�4米,頭頂冠冕十二旒,身著袞袍,手持圭板。
在道教中,“泰山神”是百鬼之神,主宰生死。據民間傳說:姜子牙封神時,將屢立戰功的黃飛虎封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負責管理人間的吉凶禍福,所以殿中的神像乃是黃飛虎。大約在元朝年間,神像被封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後,認為給泰山神新增封號是“瀆禮不經”,於是去繁從簡,改稱為“東嶽泰山之神”。神像的兩邊是一幅楹聯,為清人吳雲所寫的“帝出乎震,人生於寅”。橫額是“配天作鎮”的巨匾,為清朝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