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2 / 4)

小說:齊魯文化 作者:僻處自說

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共約13�6萬餘字、共36卷。

《農桑通訣》是對農業生產經驗的總論,包括農業史、地利、授時、耕墾、耙勞、播種、鋤治、灌溉、糞壤、收穫等。《百穀譜》專門講述各種農作物、菜蔬、瓜等的種植方法,其中棉花種植與推廣最有價值。《農器圖譜》有306幅各種農具、灌溉工具、運輸工具、農業機械、紡織機械的圖,每幅圖後均附有文字說明,對其結構、使用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如可兼磨、礱、碾三用的水轉輪軸等。

《農書》全面、系統而又有比較地總結了農業生產經驗,所提出的“不違農時”和“因地制宜”的觀念對當時的農業生產非常重要,在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第九節明朝時期

明代由於戰爭不斷,山東“多是無人之地”,統治者不得不採取獎勵人民墾荒的措施。得力的整治措施實施後,山東的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原本比較蕭條的社會也逐漸變得繁榮起來。在這種大背景下,李攀龍等文化名人從山東這塊土地上走了出來……

一、歷下詩派的創始人:李攀龍

李攀龍(公元1514—1570年),字宇鱗,號滄溟,明代詩人、文學家,濟南歷城韓倉人。

李攀龍出生於農民家庭,9歲那年父親意外亡故,全家只能依靠母親縫補紡織來維持生活。雖然家境貧寒,母親依然供他上學。李攀龍刻苦好學,18歲時成為縣學諸生。此後他常與好友殷士儋、許邦才等到山澗叢林中吟詩作賦,被人稱為“狂徒生”。

嘉靖十九年(1540年),李攀龍考取鄉試第二名,四年後(嘉靖二十三年)考中進士,擔任刑部主事之職。在京期間,他先後與謝榛、王世貞、宗臣、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等人結社論詩,得“後七子”之名傳於天下,李攀龍被人們稱為“後七子”的首領之一。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後,李攀龍相繼任廣東司主事、刑部員外郎、山西司郎中等職。由於在任期間公平執法、除弊興利、重新整理政治、政績斐然,他於嘉靖三十四年升任陝西提學副使。到任後,由於與陝西巡撫不和,他以母親年邁為由辭官回家,在今濟南市東北郊的華山腳下、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上修築了“白雪樓”,從此閉門謝客,只與好友許邦才、殷士儋等人互相切磋,並專意於讀書和寫作。

隆慶元年(1567年),李攀龍被推薦擔任浙江按察使,隨後改任浙江參政,隆慶三年升任河南按察使。沒過多久,其母親因病過世。為此,他匆忙奔喪回家,並於次年8月在家鄉去世,葬於歷城城郊的“牛山之原”,後移葬在藥山之麓。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齊魯英傑(33)

李攀龍自幼愛好詩歌,酷愛古代文辭,推崇漢魏古詩、盛唐近體,但反對當時萎靡的“臺閣體”文風,建立了在文學上獨樹一幟的“歷下詩派”。

李攀龍一生著述頗豐,有《滄溟文集》、《白雪樓詩集》、《古今詩刪》等多部著作。

二、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

戚繼光的祖輩均為明代將領,父親戚景通熟讀兵書,精通武藝、治軍嚴明,曾任都指揮使。戚繼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軍事生活的薰染,很早就有忠心保國的志向。

公元1545年,17歲的戚繼光繼承父業,承襲世職登州衛(今山東蓬萊縣)指揮僉事,並以父輩為榜樣“留心韜略,奮跡武闈”,決心為保衛祖國海疆做出貢獻。1548年,明王朝為了抵禦蒙古韃靼對京城的侵襲,把薊州(今天津市薊縣,當時指山海關至居庸關一帶)列為邊鎮,由山東、河南抽調大量官兵戍防。戚繼光連續5年,每年都率領本部人馬前往薊州一帶執行戍務,在此期間,他兩次上書朝廷,獻防敵方略。

公元1553年,戚繼光因戰功卓著而升任都指揮僉事,統轄3營24衛所,奉命主管山東的防倭寇軍務,防線從江蘇與山東的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山東半島北端。海防線非常長,但衛所的兵力卻極為有限。為了設防倭寇侵襲,戚繼光開動腦筋思索良策。透過與當地官員、百姓,特別是漁民們的交談,他了解到倭寇在每年3、4、5、9和10月的活動最猖獗,同時還了解到這幾個月的氣候、風向及船隻可能停靠的地方。摸清倭寇活動的規律後,他在倭寇活動的時間和地點重點設防,同時整頓衛所、加強訓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