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西便群羊”,一曰“銀錠觀山”。
那“西便群羊”則就又與護城河有關了。它說的是當年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的時候,曾偷偷去請魯班爺,魯班爺就派他的倆徒弟幫忙。大徒弟運木料,二徒弟運石材,哥倆來了個比、學、趕、幫、超。二徒弟使的是“旱地移物法”,將石材變做羊群趕著走,可有一樣,必須是晝伏夜行。眼看老二勝券在握了,那大徒弟就使了個壞,趴在西便門的城樓上“哏兒——哏兒——”學雞叫。結果是“一唱雄雞天下白”,遠近的報曉雞都跟著叫,老二的羊群頃刻間便顯了原形,化做石頭“定”在了西便門前護城河西岸的萋萋綠草之間,這就是“西便群羊”的故事。
我小的時候在這一帶逮過蟈蟈,但見落日餘暉之下,還真有點“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味道。
後來西便門被拆了,護城河被填了,那些曾變做羊群的石頭連同人們對這裡的往日記憶,也都被花樣不斷翻新的歲月給抹平了。而今的這裡,好像只留下了突兀在車水馬龍之間的一段殘牆,再尋下去大概就是“濱河路”那個帶著點舊京記憶的上下車道。
不翻翻《天府廣記》之類的古籍經典,您真就不知道,在這個專門愛堵車的交通要隘上,當年還有過一個類似“木魚石傳說”的動人故事。
至於所謂“銀錠觀山”就更甭提了,提起就讓我生氣。
那銀錠橋本來是後海茫茫水畔的小橋一座,利索點兒的人三步並兩步就邁過去了,可偏偏在此憑欄西顧,但見山色如黛,真乃一幅大寫意,的確是個觀山的好去處。古人造園很講究“借景”,這“銀錠觀山”便是一個突出的範例。
還得感謝我那小腳姥姥,她曾在我兒時帶著我到這裡吃菱角,買蓮子,並又一次給我講起了西山的故事。
趴在銀錠橋的石欄上看西山,和以前趴在破竹車裡看西山,我忽然發覺西山都是一樣的清晰,方才認定那西山的確不在我們家的“後院兒”,或者是我們住的那條衚衕的“西口兒”。姥姥說對了:“望山跑死馬!”就在那一刻,我忽悠的一下子覺著自己長高了一骨節。
其實古人也是沒事兒吃飽了撐的,哪兒觀山不成呀?非得在這兒“銀錠觀山”,弄得現在一來到這兒就思念“我個姥姥的”!憑欄西望更是什麼山也看不見了,於是就把氣都撒在對面那個某某某醫院的白色大樓。
然而,拆了那座樓你就能看見山啦?再說救死扶傷遠比閒情逸致重要得多!我必須對自己的狹隘不斷地進行批判,否則,像我這樣喜歡抱殘守缺的人,怎麼能夠安穩地生活在今天,這令人眼花繚亂的IT時代?
僅僅用了幾十年的光景,北京城已經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完成了從“平面”城市向“空間”城市的過度。然而讓人所料不及的是:自己從嚮往高樓大廈、霓虹閃爍,到懷念西山白雲、衚衕小巷竟如此之倉促,說不清哪一類空間才適合我的生活,在哪一類空間生活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據傳在舊時的戲園子裡,凡上演《借東風》這類“說古”戲的時候,戲臺的兩廂常掛著這麼一副對子:“想當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是真。”
這不就結啦?孰真孰假其實已經沒什麼意義了。
人們常說,四十歲以上的人已經很少再有感動,但卻頗多感慨。那麼我所“感慨”的是:總遏止不了兒時的記憶,它們總是潛伏在黎明前最隱秘的夢境裡並偷著跑出來作祟。醒了以後讓人就有那麼幾分鐘的恍恍惚惚、是我非我,就有那麼一丁點兒“莊生夢蝶”的意思。
我中記憶的“毒”太深了,而且還打小一眼就看中了西山,於是就請來一位畫家朋友喝酒,那酒喝到耳赤面紅的時候我便耳提面授,令他為我作一幅意境為“衚衕與遠山”的油畫,以期讓人能隨時徜徉在夢幻與現實之間。
朋友便欣然從命了。
可是,這位一向都覺著自己是“孤獨求拜”的大畫家,到了今兒個,丫他媽也沒能給我畫出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粉絲兒炒白菜
城牆的外邊是護城河,護城河的外邊是一片片的麥田、菜地。不知是在哪一塊地界兒,豎著根電線杆子,上面綁著個高音喇叭,每到放學之時,那喇叭裡就播放歌曲,歌聲飄飄悠悠,忽遠忽近,它從田野出發,飄過小河,翻越城牆,在“文昌小廟”裡轉悠了一圈,就停在我的耳畔,然後伴著我回家。
那首在當時被稱作是“第二屆全運會團體操”的背景歌曲,歌中唱道:“麥浪滾滾——閃金光,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