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的悽愴,一副心力交瘁的樣子。冒襄大有同病相憐之感,滿懷同情地將她寬慰一番。見她病體虛弱,冒襄幾次提出早早歸去,董小宛卻殷勤挽留,兩人直談到深夜才分手告別。小宛告訴冒襄:“我十有八日寢食俱廢,沉沉若夢,驚魂不安。今一見君,便覺神怡氣爽。”沒想到冒公子的神采風姿竟然能起到藥石所不及的作用。
這次相會董小宛向冒襄表達委身之意,然而董小宛的這一番款款深情,冒公子確是始料不及的。冒襄借酒醉敷衍過去,第二天匆忙告別。小宛無奈之下只好說:“既然公子要走,我都梳好妝了,就一路送送你吧。”這一送,就一連送了二十七天,從滸關走到北固,冒襄也一連回絕了她二十七次。到了金山的時候小宛指江發誓說:“妾此身如江水東下,斷不復返吳門!”這樣幾次三番;相送相追;加深了彼此的瞭解;情感愈來愈濃。《影梅庵憶語》中;冒襄偕董小宛同遊金山、蘇州、杭州;登金山時;“山中游人數千;尾餘兩人;指為神仙”;可謂轟動一時。就在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錢謙益出面給小宛贖身,然後從半塘僱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結成伉儷,他們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九年。夫妻二人時常彈琴和唱,吟詩作對,遊山玩水,真是一對神仙眷侶。
小宛來到冒家後一洗鉛華,盡心盡力服侍冒襄家人,事事親力親為。冒襄的母親和正妻也都很喜歡她,不但如此,小宛還要負責督導冒襄的兩個兒子讀書,算是兼任家庭教師,董小宛雖然生性溫柔,但看來卻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女性。她到冒家之後,日常瑣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辦,井井有條。可謂是冒襄的賢內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過人的廚藝,據說現在揚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是小宛發明出來。人們把小宛列為古代十大名廚之一。冒襄自稱在與董小宛共同生活的這九年裡是“折盡一生清福”。
短暫的幸福寧靜生活很快過去了。甲申之變後清軍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輾轉逃難。明亡後冒家生活艱難,冒襄大病了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顧才保住了性命。冒襄患病,都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顧。他後來回憶道:“此百五十日,姬僅卷一破席,橫陳榻旁。寒則擁抱,熱則披拂,痛則撫摸,或枕其身,或衛其足,或欠身起伏,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無微不至,這種勞累的生活,最終吞噬了董小宛年輕的生命。在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一代名妓董小宛病死在水繪園影梅庵家中,年僅二十八歲。冒襄作《影梅庵憶語》二千四百言以哭之,家人和親友都哀悼不勝。 。。
“明末公子”——冒襄(4)
“憶語體”鼻祖“憶語體”散文;是有清一代直至民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新型悼亡散文。它濫觴於清初的《影梅庵憶語》,其作者冒襄可以說是“憶語體”鼻祖。
《影梅庵憶語》是冒襄為其亡妾董小宛所作的哀悼文章;由於文章作者和傳主的特殊身份;也由於該文哀感頑豔的風格和華麗纏綿的文字;一經問世;便風傳海內。在它的影響下;有清一代直至民國;不斷有人仿照其例;創作此等文字。例如清中葉乾嘉間的沈復的《浮生六記》;嘉道間的陳裴之的《香畹樓憶語》;清後期道鹹間的蔣坦的《秋燈瑣憶》;以及清末民初的餘其鏘的《寄心瑣語》。這五部回憶個人生活的文章;他們以傳統知識分子從未有過的坦誠;記述了他們和伴侶共度的許多美好時光;把視角轉向個人的內室;大膽地描寫閨房之樂;伉儷柔情。在對往事的回憶中;作者抒發了對亡妻的深切悼念;使文中瀰漫著一種淡淡的哀傷;感人至深。五位作者和文章的女主角在歷經曲折或長久的等待結成人生伴侶後;他們備加珍惜共同擁有的一切。他們在一種美的追求中毫無保留地袒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喜怒哀樂;他們讚美自然、讚歎人生;表達自己對伴侶、家人、朋友的真摯情感;他們以自己的情懷來擁抱這個世界;毫無矯飾偽裝;他們在一種真情中體驗到人生的美、自然的美;他們不僅過著一種真情實感的審美生活;而且重情、愛情;願意為情而死;為情而生。
《影梅庵憶語》是悼亡文字中一種特創的作品。古今不少悼亡文字;有的情真意摯;寫得非常生動;但像《影梅庵憶語》所載;瑣瑣屑屑;和普通的小傳、家傳、事略、事述等截然不同;實在算得上是悼亡文的佳作。本文不同於前代悼亡文之處;首先在於“瑣瑣屑屑”;即注重於對生活細節的刻畫。本文三十九則;從冒、董二人相識寫起;事無鉅細;無不涉及。對小宛在烹飪、茶藝、文學、書畫、園藝等方面的才能一一加以細緻的敘述;這等瑣屑的筆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