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的初期發展階段僅限於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1968年,美國最早的抵押貸款債券問世,發行人按一定的標準把若干個住房抵押貸款組合在一起,以此為抵押發行債券。1970年,吉利美(Ginnie Mae)發行了首筆抵押轉遞證券。之後,證券化技術被廣泛地運用於商業銀行各類表內資產。20世紀80年代初期,房地美(Freddie Mac)又推出了抵押擔保債務證券(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CMO)。1985年汽車貸款的抵押證券開始發行;1988年,美國又推出了以信用卡貸款為抵押的證券化;1993年對學生貸款的抵押證券相繼問世。資產證券化遍及企業的應收賬款、租金、版權專利費、信用卡應收賬、汽車貸款應收賬、消費品分期付款等領域。
來認識一下幾個可愛的資產證券化產品。
它們是MBS,RMBS,subprime RMBS。
證券化產品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目前形成了三大產品系列,基於按揭貸款的一般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MBS),以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等非按揭債權資產為擔保發行的狹義資產證券(也稱ABS)與期限較短的資產支援商業票(asset…backed mercial paper,ABCP)。
蟲工木橋◇BOOK。◇歡◇迎訪◇問◇
第27節:第二章流動性之惑(10)
MBS下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RMBS)和商用物業抵押貸款證券(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CMBS)兩大類別。而RMBS又進而分出優惠利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prime RMBS)和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subprime RMBS)等。
還不止這些,還有CDO,CLO,CBO。
這些產品是對包含上述證券在內的金融資產實施再次證券化後得到衍生品,它們是擔保債務債券(collam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其基礎資產池可包括高收益的債券、新興市場的公司債券或國債、辛迪加貸款或其他次級證券(subordinated securities),其中也可包含前述的ABS、RMBS及CMBS。
CDO又可分為貸款擔保債務證券(CLO)與債券擔保債務證券(CBO)兩大類別,其區別僅是資產池中貸款和債券類資產的佔比不同。
CDO還可分為資產負債型和套利型。資產負債表型CDO一般由商業銀行等自身持有大量基礎資產的機構發行,其目的通常是為了改善資產負債管理,以更有效地轉移信用和利率鳳險,提高資本充足率。套利型CDO一般由基金公司等投資機構發行,一般透過購入特定證券(如高收益公司債券、政府債券)後重新組合包裝後再出售,目的為獲取價差。為達到利潤最大化,後者往往伴隨著財務槓桿的大量使用。
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之多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次貸衍生品呢?利用品種之多,進一步吸引了更大範圍投資物件?是誰把它們深化、包裝並推銷出去了呢?次貸何時搭上了華爾街這列金融快車?
投行把次貸拉進華爾街
第三輪登場的是投資銀行。投行介入次貸後,深化豐富了證券化產品,使之更加符合華爾街口味,從此把風險大面積引向了整個金融界。
投行在次貸危機中扮演的角色是包裝營銷大師,是投行把次貸拉進了華爾街,把這趟渾水攪得越來越渾。
次級按揭貸款在美國市場由來已久,由於是信用程度較低、收入水平不高的民眾,透過這種方式獲得房屋抵押貸款,因此在將其證券化,併產生CDO(擔保債務權益)之前,這類產品與華爾街的關聯並不大,遲至1987年才有一家券商發行了第一隻CDO。CDO的出現,因為它具有更細分,更高的收益率,更好的針對性的特徵,而成為了最底層的次級按揭貸款和華爾街巨頭之間溝通的梁。
最早收購貸款並將其證券化的,並不是華爾街投行,而是房地美。但自從一名精算師發明了一種可以快速對於CDO進行定價的方法後,CDO的流通性大增,在回報豐厚的情況下,華爾街投行們藉著金融創新的口號進入這一領域,並迅速推高其規模。
投行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