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唄。我確實能適應多個專案,那就好好培養多方面的能力,依靠綜合能力提高自己的實力,走進社會。這樣怎麼樣,可行麼?
後來,我一向信任16歲時的人生覺悟,並把它落到了具體行動上。到北京之後,我確實做了許多事情。在2008年3月3日,我在鳳凰網開設的部落格第一篇,做自我介紹用的標題就是“Who�s加藤嘉一?”後來,“百度百科”也引用了這個介紹(不是我編輯的)。
加藤嘉一的10種面孔
一、 加藤嘉一的英文名是Kato Yoshikazu,1984年出生,日本伊豆人。
二、 加藤嘉一是北京大學的學生。作為日本公派留學生在國際關係學院就讀本科,將繼續讀碩士研究生。獲2006年留學生學習優秀獎本科生獎。曾經擔任過北京大學日本人協會會長,現任顧問。
三、 加藤嘉一在2003年“非典”高峰時來到中國。當著陸到北京機場時,處於一句中文都不會,一箇中國朋友都沒有,一分人民幣都沒有的“三無”狀態。從“零”開始在北京生活。
四、 加藤嘉一是製作人、策劃人、主持人。他曾經參加過70多個國際、中日文化交流活動、學術研討會等,如東京大學—北京大學“京論壇”、中國人民網—日本一橋大學“中日產學論壇”、人民網“強國論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留華網”、東京女孩展演(Tokyo Girls Collection)等。
五、 加藤嘉一是媒體評論員、專欄作者。他曾經參加過100多箇中外媒體活動,接受過300次以上的採訪,如鳳凰衛視“全球連線”、“華聞大直播”、“文道非常道”,CCTV9“DIALOUGE”,CCTV新聞頻道“新聞調查”、“實話實說”,CCTV2“對話”,CCTV4“同樂五洲”,北京電視臺“國際雙行線”,日本NHK、北京衛視共同製作加藤的紀錄片“紀實天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會客廳”、“People in the Know”,搜狐直播室,部落格中國訪談,千龍網“網上大講堂”;《瞭望東方週刊》“東遊記”,《南方週末》,《南都週刊》,《法制晚報》“老外說事”,《環球時報》,奧運盛典,中日傳播網,英國《金融時報》,日本媒體NHK,週刊《東洋經濟》,《朝日新聞》“AERA”、“論座”,共同網“My Opinion”等。他是中日關係、中日交流的熱心觀察家和參與者。
六、 加藤嘉一是圖書作者。他曾經出版過《七日談——來自民間的中日對話錄》(合著,新華出版社,2007年8月);《產*合之路——中日產學論壇》(編委,論文作者,海洋出版社,2006年9月)。《紅樓飛雪——海外校友情憶北大1947—2008》(作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七、 加藤嘉一是同聲傳譯者。他能流利使用日文、中文、英文三種語言,曾經在學術研討會、國際論壇、商談、文化娛樂活動等多種平臺擔任過同傳或交傳的角色,達100多次,比如北京—東京論壇。 。。
與“非典”有關的日子(25)
八、 加藤嘉一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日語教師。
九、 加藤嘉一在日本初中、高中時從事專業長跑運動,參加過全國大賽。
十、 加藤嘉一是談判者。他曾經在政治、經濟、商業、文化、藝術、學術、娛樂、體育等各種國際場合扮演談判者的角色,發揮語言、協調、溝通之優勢,使得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願望實現最大化。至今談判次數超過200場,
這是兩年多之前的狀態,現在有所變動,其中有進步,也有退步。2009年,我一共接受了318次採訪,尤其在人物專訪時,大部分記者都要問我:“加藤,你怎麼會做這麼多事情?”每當遇到這一問題,我一般這樣回答:“因為,光靠一個事情,一個領域,一個層面,我是無法做到第一(No 1)或唯一(Only 1)的。所以,靠多個事情,多個領域,多個層面,這樣我做到第一或唯一的可能性更大些。”
我認為,“深入多方面,熟悉多方面”是從政的基本條件。這樣做無疑令人疲憊,還很有可能讓人陷入短命,但從政歸根結底是統治大眾的藝術。大眾是什麼?大眾是五花八門,五方雜處,百花齊放。什麼人都有,官僚、商人、學者、記者、作家、藝人、黑道,老人、中年人、年輕人,男人、女人,同性戀、變態、瘋子……反正,一個社會是由多個不同的角色組成的。政治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