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宣統末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
大清宣統末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是農曆辛亥年。這一年堪稱是多事之秋。十月份,革命黨人在武漢三鎮爆發起義。史稱辛亥革命。
就在辛亥革命前夜,處在江淮北部的江蘇蘇北廣大地區,滿清政權依然在苟延殘喘之中。閉塞的蘇北小城——宿遷縣城的城門樓上,依然高掛著大清龍旗,像一塊大尿布,耷拉在城門樓上。
這一年,蘇北大旱。從開春到盛夏,太陽總是掛在空中,明晃晃、白楞楞的。久旱無雨,田野裡的莊稼因為乾涸而死,一場天災不可避免地降臨了。
災情如火,各鄉各地紛紛向縣城告急。宿遷城裡的縣太爺坐不住大堂了,一道道佈告貼滿城鄉,命令各地方備下三牲之禮到各地土地廟、河神廟求雨。一時間分佈在城鄉的各大小寺廟熱鬧起來。只見一隊隊、一團團的求雨的人流,吹拉彈唱奔向土地廟、河神廟等廟宇。善男信女駱驛不絕。縣太爺求雨之行更是規模空前,三班衙役鳴鑼開道,和尚道士爭相登場,祈盼老天爺普降甘霖,惠我黎民百姓。你別說,有時天空也會飄來幾朵黑雲,颳起一陣涼風,每次百姓便會歡呼雀躍,呼天人感應,怎奈天上只會落下幾滴小雨,黑雲便會飄然而去,天空重又陽光燦爛。百姓堅信心誠則靈,重又會演出祭天拜地一幕。老天爺似乎偏要與宿遷黎民過不去,往往是隻起雲、不下雨,或乾脆晴空萬里。
屋漏偏逢連陰雨,船行又遇頂頭風。恰恰此時,宿遷城裡又發生一樁怪事,迅速傳遍城鄉。事情是這樣的:傳聞一位漁民在流經宿遷城東郊的大運河中打魚,忽打出一隻賴蛤蟆。賴哈蟆天下都有,何足怪哉?但此賴蛤蟆就是怪,此蛤蟆身體大過黃盆(此黃盆為宿遷獨有,乃宿遷城北井頭鄉茶壺窯村燒製,非瓷乃陶也,土紅色,似今天的洋瓷盆大口,但比洋瓷盆厚實且深),更奇的是大賴蛤蟆長有三足。此謠傳一出,宿遷城鄉上至官僚、財主,下至貧農、僱農均議論紛紛,都說大事不好了,老天爺要滅咱老百姓了。
本來年關過後,開春農家斷糧,百姓乃吃樹皮草葉度日,年年如此,等捱過春日,指望夏收才能收下一把糧食,勉強支撐,可是今年老天爺真要滅絕天下蒼生了。還沒到交夏,忽又從山東魯南飛過來成千上萬的蝗蟲,像黑雲一般,把太陽都遮掩了,那可惡的蝗蟲所到之處,青草枝葉被一啃而光,只留下光禿禿的杆莖隨風搖曳。旱災蝗災一併襲來,宿遷農村開始餓死人了,百姓無糧就挖野草、扒樹皮吃,葉子叫蝗蟲吃光了,就扒草根,啃樹皮。餓殍遍野,君不見那情景真是一幅悽慘之象。廣大鄉村,田野荒山到處都是饑荒找吃之人。柳樹皮毒性太大,不能多吃;榆樹皮可吃,但是各地那少得可憐的榆樹都成了一棵棵白杆子了。樹皮也吃光了就吃土,土進腹中不消化,老百姓就會被活活脹死。起初死人還有得人埋,後來,人們連埋的力氣也沒有了,誰家有人餓死了,人們就把死屍拖到荒郊野外,任狼拖狗拽,那家狗都變成了野狗,因為吃死屍,狗眼都變得通紅的,以至見到活人就上前撲咬亂啃。
荒年缺糧,有錢人家把自家的糧食捂得緊緊的,一家老小過得滋滋有味。宿遷城裡卻依然燈紅酒綠,城南的河清巷內,大小妓院照樣生意紅火,大紅燈籠高高掛,嬉笑怒罵皆春色。
宿遷城北郊,離縣城約十華里地,有個叫做井兒頭的鄉鎮,靠鎮南頭有一處德國人辦的麵粉廠,此麵粉廠乃當時蘇北一流之大廠,裝置全是德國貨,日產袋裝白麵堆如山。宿遷乃一蘇北小縣為何德商偏把麵粉廠設在宿遷呢?這裡要簡單交待一下,宿遷雖蘇北小城,但是為蘇魯接攘之地,加之京杭運河自北向南繞宿遷城東而過,恰其勢又處徐州淮陰之間,故交通水運便利。自隋唐開通京杭大運河之後,宿城又是運河之線重要結點,宿城東南的東關碼頭是運河沿線上相當重要的關口。據後人考證,自隋唐開鑿大運河之後,南方諸省赴北京科考的舉子大概有三條路線可走,西線走兩湖、河南、河北而經直隸赴京;東線走閩、浙、滬之沿海而京;中間走浙、蘇沿京杭運河而赴直隸進京。故進京科考之士欲走中線,必經宿遷。加之明清漕運之盛,南方糧食、絲綢大宗貨物北運更非走宿遷不可,加之走陸路沿蘇北、魯南官道也須經宿遷。故明清宿遷之繁盛空前。正是宿遷獨特的區域優勢,列強扣關以來就有不少外國人在宿遷投資設廠,而井兒頭緊挨宿遷城北,運河又從井兒頭南端穿流而過。因攜地利交通之便,故在井兒頭境內先後出現過玻璃廠、麵粉廠等幾家外國人投資的工廠。而外國人投資的工廠也正是看中了京杭運河這個黃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