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與賴比瑞亞保持密切的聯絡。賴比瑞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也實行〃門戶開放〃政策,也鼓勵外國投資。有一段時間,該國的海關總監、財政顧問也是美國人。實行貿易自由和市場經濟,賴比瑞亞也注重與西方大國發展關係,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還在賴比瑞亞建立了軍事基地。可以說,賴比瑞亞除了人口上以黑人為主,從制度上說,賴比瑞亞就是美國的兒子,甚至可以說是雙胞胎,這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也長期被自由、*的美國控制。按照制度神話的理論,賴比瑞亞應該很容易成為非洲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事實上呢?
從建國之日起,賴比瑞亞的總統一直由來自美國的黑人或後裔擔任,直到1980年,美國黑人長期擔任總統的歷史才中斷。20世紀80年代開始,賴比瑞亞陷入內戰。電影《戰爭之王》的原型就是賴比瑞亞前總統泰勒。泰勒的祖先是從美國移居賴比瑞亞的(當然,更早的祖先應該是從非洲被抓到美國去的)。泰勒上臺以前,按照憲法制定的制度,成為反對黨首領,並且透過選舉上臺,然後成了〃戰爭之王〃。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這部電影只不過告訴我們,躲在這個〃戰爭之王〃背後的是美國軍火商。2003年,泰勒流亡奈及利亞,美國曾經考慮要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