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主宰地位。
掌權多年的三大世族瓜分了楚國朝堂上所有的大權,就是楚王也是無可奈何。
昭氏族人一般掌控令尹大權,統轄國事;屈氏族人則大多為莫敖,掌控楚國王族軍政事務;景氏族人則大多任大司馬,掌控關防與舉**務。
這三族中原本莫敖這一職務才是楚國的最高官職,世代為屈氏所掌控,後來才被楚武王利用三大世族互相傾軋的機會將莫敖逐漸削權,將莫敖和令尹、大司馬三職並立。
後世的著名愛國者大詩人屈原就是楚國屈氏一族的族人。
屈原被楚懷王貶謫,不僅僅是因為其餘兩大世族嫉妒他的才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屈原同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之間關係曖昧,而引起了楚懷王的猜忌。
《離騷》中屢用美人做比喻,其實並不僅僅是後世猜測的那樣因為他性情高潔,屈原難忘鄭袖恐怕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能夠勾搭楚王的女人,並且還僅僅是被放逐而沒有被處死,屈氏一族的勢力在楚國由此可見一斑。
項氏一族以軍旅成名進入楚國朝堂,而在楚國的朝堂中此刻根本沒有項氏一族的位置,且昭屈景三大世家顯然也不可能給項氏一族讓位,甚至屢有打壓。
所有項氏一族只能以軍功實力堪堪在楚國站住腳。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統轄全軍的大將軍也罷,獨領一軍的城防將軍也罷,都是戰時被授予兵符才能施展作為,項氏一族恰恰在朝堂之上沒有任何話語權,所以與身居高位經常發號施令的世族大臣很難抗衡。
戰國之時,各國大軍兵員將領來源紛雜,永遠不可能一族獨成,想憑藉手握軍權而號令天下,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非常艱難的,更何況楚國這樣的多方滲透相互糾結的國家。
所以已經在名義上算的上楚國的四大世族之一的項氏,除了偶爾在戰場上能顯示一下實力,爭爭軍功之外,在朝堂之上卻始終沒有多少話語權。
不過原本楚國朝堂之上除了昭屈景三大世族之外,還有一個比這三大世族更為龐大的世族若敖氏,當時楚國的軍政大權基本上都掌控在若敖氏一族手中。
但是在楚莊王剛剛繼位為王時,若敖氏想要取代王族自立,發生了叛亂,最終被楚莊王鎮壓,並誅滅全族,適才有了王族後裔的昭屈景三大世族的強大。
但是若敖氏並沒有在真正被斬草除根。楚懷王時,時任校尉的若敖氏後裔子莊趁懷王昏庸朝政混亂之際,在洞庭一帶起兵叛亂。
當時的楚國雖然還是大國強國,但已經是外強中乾。子莊起兵勢如破竹,很快就將楚國南部全都攻陷,直奔國都壽春而來。
這個時候項氏一族的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祖父只是楚國吳郡的一個都尉。跟隨主將率領的兩萬餘楚軍截殺子莊不足萬人的軍隊卻大敗特敗。
項燕趕回項氏一族,合族遴選出了八千子弟兵,由族長鄭重其事地交給了項燕。舉國紛亂之時,項燕一不請王命,二不請兵符印綬,獨率八千子弟兵輕裝上陣,開始了追殲子莊大軍的戰事。
長達三年,項燕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淮水、越雲夢、過五嶺、下湘水、入洞庭,死死咬住子莊叛軍不放,歷經大大小小四十餘戰,最終乾淨地殲滅了這支異常彪悍的叛軍,將子莊的首級呈獻給了楚王。
經此一戰,年青的都尉項燕一舉成為楚國名將,項氏江東八千子弟兵則一舉成為威震楚國的精銳之旅。項燕也由此掌控了楚**權,項氏一族開始在楚國朝堂上佔據一席之地。
這就是項氏一族的江東八千子弟兵的由來,只是項燕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在大秦滅楚時,已經盡皆跟項燕一起消亡,而如今項羽麾下這八千江東子弟兵正是仿照項燕之八千江東子弟兵所創。
大秦滅楚,項燕開始屢戰屢勝能勝,最終卻慘敗喪命,不僅僅是因為楚國那個時候的國力跟大秦確實相差甚遠,更重要的是昭屈景三大世族害怕項燕徹底戰勝大秦後得到更多的權利。
所以在楚國眼看已經能夠抵擋大秦之後,就開始在朝堂之上屢屢對項燕發難,拖項燕後退。最終王翦一戰而勝,將楚國徹底送入了深淵。
楚國覆滅之後,大秦屠殺了大多數楚國的世家貴族,而由於項燕是當時楚國的上將軍,項氏一族更是大秦嚴厲打擊的物件,以圖斬盡殺絕。不過項氏一族卻逃了出去。
昭屈景三族雖然同樣遭受重創,但是大秦卻沒有如項氏一樣採取斬盡殺絕的態度。
俗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三大世族在楚地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