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兒謹遵叔父之令!只是叔父;我等皆領軍北;這江東我項氏故地該如何?”項羽擔憂的道。
“侄兒毋須擔憂;叔父已著人前先相請昭氏、屈氏、景氏的三位族長;我等大軍北;這江東之地就交由此三族代為守禦!”項梁笑著道。
“這是為何?侄兒以為不妥!此三族狼子野心;先祖在時處處於我項氏一族作梗;今時我項氏一族收留此三族已是仁義之至;為何還需將我項氏故地拱手讓予此三族?侄兒以為叔父當自領大軍親留吳中之地;侄兒只需麾下八千江東精銳必能為叔父拿下壽郢!”項羽粗聲道。
項梁看著急的面紅耳赤的項羽起身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此三族之心叔父豈能不知?只是今時已不同往日;如今天下六國遺族並起;秦國之官吏亦起兵反秦。
天下豪雄不知凡幾;而僅我項氏一族恐終將勢單力孤。此三族在我楚地根基之深遠甚我項氏一族;且我項氏一族根基皆在軍中;如今我大軍草創;更需此三族之力也!”
故楚一共有四大世族;昭氏、屈氏、景氏、項氏。這四大世族中除了項氏外;其餘三大世族都是古老的楚國王族分支繁衍。
而項氏一族本身卻並不是楚國之人。
在殷商時;有一個小方國項;因其僅為諸侯中的第四等子爵;故稱為項子國;其國瀕臨洧水今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已被填;所轄之地不過方圓百里;這個項子國;皆以國為姓;有了最早的項氏部族。
後來周滅商;弱小的項子國沒有出兵勤王。周初有管蔡武庚之亂;這個時候項子國已經失去了國土;也沒有捲入。為此;周公平定管蔡之亂後重新分封;著意恢復了項氏封地;以為小邦忠順之楷模;於是就又有了項子國。
如此數百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天下就進入了紛爭不休的春秋之世。項子國也趁機吞滅了周邊十幾個更小的城邦小諸侯;經周王室認可更名;正式號為項國;其國都項城便成了淮北一帶小有聲威的重鎮。
項國蓬勃興旺之際;魯僖公看了項國這片土地。於是跟當時的春秋霸主齊桓公達成了協議;魯僖公兵臨項城;將項國的土地盡皆劃入魯國的國土中;項氏國人則被魯國交給了人口稀少的齊國。
當時的齊國丞相管仲頒佈的命令是將項氏部族全數放逐東海;罰為刑徒苦役;充作漁獵部族。為了逃脫刑徒苦役;項氏一族舉族逃入了當時齊國鞭長莫及的吳國。
逃入吳國後;項氏部族痛定思痛;大興尚武之風;或漁或獵或耕;人人皆須習武強身;族中子弟又要有點才能;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兵法。
與此同時;項氏也改革了族規;全族各行各業皆以軍制統轄;一旦有危難;舉族為兵。漸漸地;吳中項氏的強悍名聲在吳國越國傳播開來;項氏子弟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吳越兩**隊中。
又過了百餘年;進入了戰國大爭之世。越國滅了吳國;楚國又滅了越國。越國滅吳時;項氏舉族為戰;成為一支令當時的諸國霸主越王勾踐很是頭疼的亡命精銳。
一直等到越國宣告滅亡;項氏部族都沒有歸順越國;而是又遁入江湖大澤中;多方聯結舊吳部族;不斷舉兵向越國發難。雖然一直未能恢復吳國;然項氏大名卻已遠播天下。
楚國滅掉越國;為安撫收攏四處零散抗擊楚國的百越部族;當時的楚王楚威王於是派特使進入吳中的江湖大澤中;多方尋找項氏一族;隆重邀請項氏一族出山。未完待續。
………【第四十四章 楚地四族】………
楚威王邀請項氏一族出山開出的條件是:將吳中之地封為項氏一族專領封地,項氏一族可在泗水下相建立城邑為治所,領鎮撫百越之重任。
如此優厚的條件,時間上是將項氏一族等同於楚國三大世族了。
因為,只有楚國的昭屈景三大世族,才能在專領封地之外,又在楚國都城附近另建一座治所城邑。當時,楚國都城正是壽春,而下相正在壽春東北百里之外。
項氏合族會商,一是基於與越國的世仇,二是基於楚國許諾的吳中封地之豐饒及地位之崇高,終於接受了楚王的招撫,歸順了楚國,肩負起鎮撫東南嶺南百越的重任。
就這樣,強悍的項氏進入了楚**旅,使原本三家並立的楚國世族多了一家,項氏一族成了四族之一。
然而,項氏終究不能與楚國的昭、屈、景三大老世族相比。
昭、屈、景三大世族,都是古老的楚國王族的分支繁衍,盤根錯節根基深厚,不但封地廣袤,而且在朝堂之上也始終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