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3 / 4)

小說:王陽明大傳 作者:你妹找1

把人累得比黃花瘦。諸如給馬屁股上蓋官印,與養馬戶切磋飼養方法,改革官民混養的弊端,為那些鎮國大將軍們挑選千里馬,好讓他們去騎馬定乾坤。一貫主張“事上磨練”的王陽明為什麼不在這些事上顯現手段呢?心學不是主張事無大小皆可證道麼--革命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只是分工的不同嘛!他為什麼不去研究馬尾巴的功能呢?

顯然他常說的萬物一體理論是個“有限股份公司”,至少是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描述的那個宇宙:有限而無邊。

他讚賞一句禪宗語錄:“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他認為這是合內外的至高境界,所以可以推測:若留戀美景是逐物,是在養育“放心”--不是放馬的放,而是放跑的放。至於他不肯在馬屁股上效忠君國,實在是因為他有情緒--克己的工夫還不夠,還有隨物宛轉的心理波動。為給學生做榜樣,也不願意縱容有礙道體的私情,便儘量不說。至少不明說。

但還是留下了雪爪鴻泥:

鳳凰久不至,梧桐生高崗。

我來竟日坐,清陰灑衣裳。

援琴俯流水,調短意苦長。

遺音滿空谷,隨風遞悠揚。

人生貴自得,外慕非所臧。

顏子豈忘世,仲尼固遑遑。

已矣復何事,吾道歸滄浪。

這是他的《滁州詩三十六首》之第一《悟桐江用韻》。他無法像歐陽修那樣樂起來,因為他還在政治的邊緣,生命意志和能量尚未投射出來,壓抑得很,心苦音悲。自從結識甘泉子以來,就接受了甘泉的自得之學,並以此作為心學的基本修練法門,反對任何“外慕”的行為和傾向。但這首詩的真正重點卻是最後兩聯:我既使是顏回--就算是顏回也沒有忘世,孔子還周遊列國想方設法的出來行道呢!但是我道難行,只有當滄浪濯纓的隱士了--這顯然是不得已。

正因為他有這種心態,才懷疑號稱大隱隱於朝的東方朔並非真隱,才明白了最後屈從王莽新政的楊雄是誤解了《太玄》,當然“混世也能隨地轉”,但他還是既不願意同流和汙,也不願意沒世而名不稱。

他到達滁州是陰曆十月,雖進入冬季,但那種偏北的南方還正是好季節,他從山陰領來不少學生,又來了不少新同學。而且天高皇帝遠,他又無須研究馬尾巴的功能。正是吃官糧講私學的好時節,再說滁州是四通八達的交通地段,即使四面環山,但依然有“往來不絕”的遊人,在歐陽修時代已然,在明代更是如此。再加上王陽明在京師講學如甘泉說已然“有聲”,滁州比山陰“辦學”條件要好多了。總而言之:“從遊之眾自滁始”。

今天,人們給孔夫子安有七、八個“家”的頭銜,都根源於他開門辦學這個基業。中國儒學的真命脈是士子儒學而非官方儒學,書院則是他們的根據地,在清中葉之後的書院變成了官方學校的附庸之前,古代書院教育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6.六通四辟

眾所周知,宋明書院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不可忽略的一頁。 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引論中動情的指出:“故言宋學精神厥有兩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創通經義,而精神之所寄則在書院。革新政令,其事至「王」荊公而止;創通經義,其業至「朱」晦庵而遂。而書院講學,其風至明末之東林而始竭。東林者益本經義推之政事,則仍北宋學術真源之所灌注也。”

東林書院名垂青史。但東林的宗旨一是矯挽王學之末流,一是抨擊政治現狀。而在陽明在滁州開始廣招天下士時,東林書院剛剛擗劃,陽明還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東林書院記》,正好填補了鮮有人道及的這一段東林歷史。人們都從宋朝的楊龜山一下子跳到明萬曆的顧憲成兄弟。據陽明此文說:楊龜山死後,其地化為僧區,淪為佛、老講授訓詁詞章的地方,長達四百年之久。明成化年間,邵泉齋「可能是邵半江,成化進士,詩人」“收復”這片寶地,在此聚徒講學,他當時還是個舉人,後來中進士走了,這片地又荒了,歸了無錫的一個姓華的人,這個人是邵的學生,邵在正德八年「癸酉」退休又回到這裡,華氏主動讓出來給老師辦書院。這個地方在無錫百瀆,東望梅村二十里,周初泰伯退讓王位曾躲避於此。王陽明除了讚揚邵從佛門奪回這片地盤,以上接楊龜山的儒脈,就是讚揚華氏有泰伯遺風--這些都是抵擋佛風和辭章講誦之習的寶貝。

現在,儘管他還沒有打出書院的名號,但已有了書院之實。 在京城與山陰都還是小範圍的講論。現在他身邊聚集了上百學生,都是純粹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