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1 / 4)

小說:王陽明大傳 作者:你妹找1

陽明的沉浮,從一開始,真正的導演就是上層的這種權力鬥爭。平定江西后,張、楊同具揭帖,桂個人單具揭帖一致反對陽明入閣。陽明赴廣西,楊與桂謀,他勢必成功回京,張璁、黃綰還得推薦他入閣。於是讓他巡撫兩廣,把他鉚死在那裡。有時加官是帶鎖。黃綰、方獻夫等王門學生的存在也是他們必打掉陽明的動力。一查禁王學,他們就在皇帝面前成了偽學之士。否了陽明的事功,才能否了他的學說,否了他的學說,才能掃除列於宮廷的這些張狂的傢伙。

嘉靖八年春二月,嘉靖郊遊,桂萼密上揭帖,揭帖的內容還是那一套,什麼擅離職守,事不師古,言不稱師,立異為高,非議朱子,偽造朱子晚年定論,號召門徒,互相倡和。才美者樂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虛聲。傳習轉訛,悖謬彌甚。但平叛捕盜,功有足錄。宜追奪伯爵,以彰大信,禁邪說以正人心。

喜不常居而怒則到底的嘉靖大老官,大怒,將桂萼等人奏本下轉各部,命廷臣會議該定何罪。此時黃綰等陽明的學生被排擠到南京或說不上話,望風承旨的眾臣自然以皇帝和閣臣的意見為意見,最後的結果就是:奪伯爵,禁邪說。事實上等於想將陽明的事功、學說都一掃光。

孫中山死後有副對聯,大意是:舉國哀痛,舉國憤恨,若分清哀痛和憤恨是些什麼人,便愈見先生偉大; 畢生功業,畢生學說,若分功業與學說是兩件事,便非我黨精神。

庶幾可移贈陽明乎?

2. 悟透之後須物化

陽明走的問心無愧,他已經將各種問題都處理停當,暫時不會有任何變亂髮生。他覺得自己的一系列措施夷夏交和,公私兩便,都是保治安民的良方。若有能理解其含義的人好好奉行,必能長治久安。可惜朝廷不用人才,有治法而無治人,則百姓倒黴,國家生事,他們風光而已。只要有良知就能判斷誰是人才誰是庸才,他們的良知哪裡去了呢?怎麼才能給予他們良知呢?

陽明想除了普及我的學說別無良策。他又報病給山陰的學生寫了信。對龍山中天閣的講會能堅持下來表示欣慰。他大概預感到他死而不亡就要靠這種有組織的講會了。一種思想不是它一產生,只要正確就能光照人間,還必須靠學生去廣泛傳播,必須有穩定、持久的教化方式才能大行於天下。悟透之後須物化。他能運用的方式就是講學、辦書院,改造舊書院。別看他嘴上說他的學說一人信之不為少,天下信之不為多,但他還是為拯救世道人心而不遺餘力講學、辦學。《明史》卷231載:在王陽明的帶動下,正德、嘉靖之際,“縉紳之士、遺佚諸老,聯講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連淡泊的湛甘泉還走到哪裡都大建書院以祀他的老師陳獻章呢,他當然是為了擴大江門之學的影響,以補救白沙學門孤行獨詣、其傳不遠的遺憾。這也表明建書院已成“形勢”。

客觀的說,起腳於弘治年間的陽明是趕上了開發搞活的年頭,弘治廣開言路,正德不管,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全國的社會化程度也在提高,有了點多元共生的空間和張力。純粹隱居求道的模式再也不會成為終南捷徑,反而會湮沒不聞。然而連孔子都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講學、講會、書院是社會行為,不在官僚體制內運轉,就其本質而言是可以不依賴權力系統的栽培,可以不靠行政力量就能推行起來,是可以依自不依他地發展壯大的。儘管有權能夠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但那是量的問題,不決定事情的本質。王學的流行不靠科舉考試等權力渠道,而是靠祖國各地的學生奇Qisuu書網,以及到各地去做官的學生。但能保持學魂與否不看官大小,而看其學的深淺精粗。

陽明的貼身大弟子,王艮是個不識字的灶丁,不可能參加科舉走仕途,但他的泰州學派是推行陽明學最有力氣的一支。錢德洪、王畿雖都當了幾天小官,但他倆私語:當今之世豈是你我出仕時!遂很快退出官場,以在野的身份講了三十年、四十年的學,而且無一日不講學,周遊著講。一邊當官一邊講學的,當了官又退出來專門講學的更多,如劉君亮、聶文蔚、何廷仁、黃宏綱、鄒守益、羅洪先、歐陽德、程文德,他們在廣建書院和長期書院講學的實踐中,成為陽明學派的支派領袖,他們在政治、學術上的地位和影響,使陽明學以書院為中心向全社會推進。

有明一代的書院約有1200餘所,大多興起於正德至萬曆年間,其中最著名的是稽山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東林書院。稽山書院是陽明建立的“母雞工廠”,明中晚期霍霍有名的學派領袖多從此“黃埔”出身。陽明在江西時有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