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4 / 4)

小說:王陽明大傳 作者:你妹找1

”說法。

中國的老話兒很多,往往是哪路人認哪路經。九淵從十三歲頓悟到三十四歲出仕,整整二十年的時間,都在潛心地發明本心,他久居偏僻的金溪,從不四處求師,他不喜當時流行的各家學說,河洛的程學,朱熹的閩學,都是官學,也都是士林中的顯學,然而他認為他們捨本逐末,忽略了聖道的中心、義理的關鍵。他也認為佛道是空無致虛,凋敝精神。

他不象朱熹那樣遍求明師,博採眾家之長,而是旱地拔蔥,超越現在流行的一切,師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論,師心……發明自己的本心,用他的話說,這叫“斯人千古不磨心”,用他哥的話說,這叫“古聖相傳只此心”。那麼,此心是什麼呢?就是孟子說的“人皆有不忍之心。”皆有美醜、善惡、是非等基本的內在的良知。這個此心就是知敬知愛的仁義之心。(標準的說是孟子的“四端說”: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陸說這些全是本心。)

陸堅持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心原本是好的,善的,純潔如一的由於種種原因,人的善心散失了,誤入歧途了,沉溺於世俗的物慾之中了,他把孟子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當成自己的基本方法論原則,以“辨志”“求放心”為其體系的出發點。辨志,也被陸稱為“霹靂手段”,有點動機決定論的意思:一事當前,審查自己的態度是否大公無私,是否趨義舍利,把人從現實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和其他奪人心志的境遇中超度出來,使人用自己的本心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用本性來直接作出判斷。他說,道不外求,而在自己本身。與陽明的“聖人之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