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1 / 4)

小說:王陽明大傳 作者:你妹找1

心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用本性來直接作出判斷。他說,道不外求,而在自己本身。與陽明的“聖人之道,吾性俱足”同理同心。

陸晚些時候這樣解釋我心即宇宙:

“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人須閒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立身其中,須大作一個人。”

心學的特點就是“擴充法”:找著善根良心,然後讓它象核裂變式的、極限揮發,靈魂深處暴發革命,象所有宗教都有個“根本轉變”的法門一樣,心學是明心見性式的,頓見本體,徹悟心源,便能“大作一個人”了。陸仿一禪師的話這樣描繪心俠超人頂天立地的雄風: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一個大寫的“人”,是古今中外所有浪漫哲學都追求的目標,“無我這般人”不是精神文明自大狂,而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大人,進入了與天地合德的境界,是個“大無我”而“有大我”的--合了“無極而太極”之道的大寫的“人”。這樣說自然有點玄,換一種說法就是,心學的人格理想是有思想的英雄主義,有實力的理想主義,追求無限的神秘主義,和平的超人主義。它恢復了早期儒學陽剛雄健的人生姿態,恢復了儒學的“大丈夫”風采。

7.聖學即心學

王陽明在正德十六年(辛巳)七月,為重刻的陸九淵集作的序說:

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 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孔孟之學,惟務求仁,蓋精一之傳也。 而當時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蓋王道息而伯術行,功利之徒, 外假 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於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 何有所謂天理者乎?

然後,他一筆掃倒漢唐章句之儒,將心與理分為二,離開心而去求什麼物理,不知“吾心即物理”這個根本道理。而佛老之徒,遺棄人倫物理以求所謂明心見性,而不知“物理即吾心”這個根本道理。直到周敦頤、程明道這兩個儒家的好秀才出來,才追尋復興了孔孟正道,恢復了“精一”之宗旨。

陸氏堅持學必求之於心,斷斷是孟子嫡傳。世人以為他與朱子異,便詆譭他是禪。禪學棄人倫,遺物理,終極目標是“不可以為天下國家”。若陸氏之學果然如此,那它自然是禪,然而陸氏之學恰恰是孟子的“大同”之學,是儒學中最革命的一脈,也是儒學的真血脈。

仔細看朱子講“無極”是可以與陽明的無善無惡的本體論合轍的。而陸攻擊朱子這一條,單講人性善和太極倒是可以與反心學的東林領袖如顧憲成說到一塊去的。人們說陸學是禪,是從其工夫的特色上說;陽明說陸是儒,是從其價值指向上說。陸本人是將功夫與本體一元化的。因為心即理,所以“自得、自成、自道”,將物慾遮蔽的心病“剝落”、“盪滌”即可。這些陽明都繼承了,所以別人也指責陽明是禪。陽明後來更一不作二不休,主動將釋、道綜合到儒家的倫理本體上來,自覺地將釋、道養心修身的功夫作為手段來為修證儒家倫理服務的。這也是儒學回應二氏之學的一種最聰明的辦法--拿來為我所用。並公開宣告聖學能夠包含二氏之學。這不僅是心學的理論基點能夠與二氏之學的性命論相切合的問題,而是事實上儒學的仁學路線就是如此。有此因緣,才有此和合。 而且,檢驗學問的關鍵是“行”,是學說倡導者一生立身行事到底是儒、還是禪。能夠從“行”判斷其“學”,這是中國哲學家區別於西方哲學家的一大特色。

指責陸、王是禪的人,沒幾個比他倆務實。陸九淵高度讚美王安石變法,指出安石變法的人格基礎正是有聖人之心。從陸九淵對王安石的評價最能看出心學的外王志向:“掃俗學之凡陋,振敝法之因循,道術必由孔孟,勳績必為伊周。”(《荊公祠堂記》)陸九淵沒做到這一點,這兩句話用來形容陽明是最恰當不過了。

心學的理論基點就是“吾心即宇宙”,這個命題的哲學含義在心學後勁中表述得更為明晰。如,特別講究心學實功,反對現成良知的劉宗周也同樣說:通天地萬物為一心,更無中外可言。體天地萬物為一本,更無本心可覓。還說:學者只有工夫可說,其本體處直是著不得一語,才著一語便是工夫邊事。這些都是陽明常說的話頭。

黃宗羲說的更簡捷:盈天地皆心,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是本體。

劉宗周,黃宗羲都是以“慎獨”工夫來落實陽明的“致良知”的修養論的,為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