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缺乏良知的光芒;便黑暗如夜;蠅營狗苟之輩像蒼蠅一樣生來死去——亂七八糟地活;稀裡糊塗地死。而陽明偏要來當救世主;夜行俠。陽明一生的事功是在“月黑殺人夜”中奇蹟般的完成的; 陽明學的精髓若能用一句話來形容當是:給黑暗如夜的人世帶來光明。陽明認為人心越是黑暗如夜;世事越是黑暗如夜; 越是他所信奉孟子的“反手而治”大見功夫和成效的好時機;所以他偏要從道德航線上鑿通復歸羲皇上古的航道。
王陽明這隻鞋就這樣變成了夜行船。當哥倫布航海發現新大陸時,這隻心學之舟在宦官禍政的漫漫長夜;從姚江開始其顛沛流離逆水行舟的航行,最後終於攪動了大江南北。這條船是播種機;是宣傳隊; 將美學化的倫理;臨場發揮的智慧;傳給良知未泯的人;不肯白活一場的人。
王陽明就是要解決行動的人何以無良知; 號稱有理性的人何以不能有效地行動的問題。然而時至今日人們還在進行著“三岔口”式的撕殺,哪個能擎燈自明?
1.陽明釋夜
無論是古老的陰陽觀念;還是浪漫詩人的銳敏的感覺;抑或凡人的日常經驗;夜; 總是與黑暗;冥行相連;總伴隨著恐懼;淒涼。人們總是謳歌光明詛咒暗夜。 佛教常用暗夜比喻那個人生煩惱的總根源——“無明”(惑);而一旦覺悟便亮了。但依然有三種人渴慕黑夜的氛圍:盼望一展身手的英雄或歹徒;急切去幽會的情侶{人約黃昏後}; 再有 就是哲人;黑格爾說他們是貓頭鷹;偏在黑夜起飛。王陽明一身三任;且能再透過一層。他說:
“夜氣;是就常人說。學者能用功;則日間有事無事;皆是此氣歙聚發生處。聖人則不消說夜氣。”(《傳習錄》)這是漂亮的精神勝利法。但;聖人可以心中無夜氣眼中無夜氣;學人則正是做功夫的契機而已。做甚麼功夫?做在黑夜不迷路的功夫; 還能走向光明。光明的標準是甚麼?這正是心學所要探究;所要建立的。
“良知在夜氣發的;方是本體;以其無物慾之雜也。學者要使事物紛擾之時; 常如夜氣一般;就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這裡又把夜氣日常化;作為一種沉靜境界的象徵了。後來,他更簡練的說法是“良知就是獨知”時。人們常說的夜深人靜你想一想——也是這個意思。孤獨的陽明不以夜氣為苦的心態悠然可見。靜功是動功的本錢亦悠然可見。
“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只是人不見耳。夜氣清明時;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時神清氣朗;雍雍穆穆;就是堯舜世界。日中以前; 禮儀交會;氣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後;神氣漸昏;往來雜擾;就是春秋戰國世界。漸漸昏夜;萬物寢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盡的世界。學者信得良知過;不為氣所亂;便常做個羲皇已上人。”這裡又用“夜”來比方社會狀況, 用道德眼看世界的人都有慕古的傾向。陽明是在用社會狀況比方人的精神境界。 而且人的精神境界是可以獨立地超越社會此狀況臻達彼狀況的。
正德十年(乙亥),陽明為天澤作《夜氣說》又強調夜氣與白天的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他先從感性知覺說文人喜歡的“夜晚現象”:師友相聚,談玄論道,靜謐的夜晚賦於了文人超越的情思。這有點像黑格爾說哲學家是夜晚起飛的貓頭鷹,美學家們所傾心的最適宜靈魂的創造性活動的“夜晚”。但他轉而告誡天澤,不能太迷戀夜晚這種孤寂的狀態,太離群索居必意怠志喪,這就失去了陽氣的滋養。陽明的哲學是:萬物皆備於我,化任何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要想長,就得想辦法得全面的“養”。任何故意跑偏樹敵的做法都是自作孽的傻瓜行為。陽明在強調轉化時的藝術造詣儼然像老子復生,道家與儒家的最大的區別是,道家只重視事物的關係間性,而儒家強調不變的原則性。陽明還相信禪宗“達則遍境是,不悟永乖疏”的智量。
心學就像心一樣不可把握。 細密地領會消化他這些象徵性的哲思;是以後的事情;
現在要說的是:若一腔子羲皇世界的心志;偏偏遭遇了“日中以後”“漸漸昏夜”的年頭;
怎麼辦?——那個無拳的打那個無舌的;那個無舌的怎麼說?
而且;打人不一定用拳;說話「廣義的表達」也不一定用舌。但是無論用甚麼; 都用的是心!在理不清弄不明的文化權力網路中,人心——絕不是那塊帶血的紅肉;——到底該怎樣把捉?
2.夜光曲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要提示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