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陰陽五行學說,秋主殺,所以秋天是決獄的高峰期。他被派遣當班,不值得這麼大呼小叫。心學家之小題大作的毛病昭然若揭。要讓他當一輩子這樣的小官僚他是個下等“企鵝”。按步就班照章辦事的工作他找不到半點意思。
他到刑部的第二年「辛酉」八月,就派他到直隸、淮安等府,會同當地巡按御使審決重囚,他官職不高,但是中央官員,在審囚時有決議權,當他可以實現自己的意志、有權處理事情時,他就高興,也高效了。他的學生為了凸現他的仁義心腸,說他“所錄囚多所平反”(《年譜》)。
在弘治十五年春在淮北辦完公事後,他上了九華山。
這是他生平三上九華山的第一次。這個平生以山水為課程的人,一到了山水之間就活了,就詩性復歸了,心態也自然,詩興也濃厚了,說不定在政治與山水之間,他還真從感性上是個自然派。現保留下來的這次的記遊詩賦有二十六、七首。每到一地都謅兩句,什麼無相寺、化成寺、李白祠、雙峰、蓮花峰、列仙鋒、雲門峰、芙蓉閣……
在無限的大自然當中,最能反襯出小官僚日子的無聊。反襯出官場不過是座“圍城”。用力博得一第,原來也不過如此。現在,他的情緒還在不穩定期,忽而九天忽而九地。上邊務疏時,他剛跨進“城”興頭十足。觀政時也捕捉到了許多問題,但找不到做“第一等事”的門徑,徒當一辦事之吏,真“猥”且無謂。
他與蘇東坡神晤夢遊了一番(《黃鶴夜濤賦》),決心請假回會稽山去。說完“小舟從此去,江海度餘生”的蘇東坡,睡了一覺就回來了,王則不到兩年又重返官場這個磁性最大的“場”。
名士只能是種風格,而不能成為職業。一成為職業就象《儒林外史》中的假名士了。
5.戴儒冠的道士
他剛剛中進士後,既以極大的熱情關注邊患,有點大丈夫立功異域的幻想;又清醒的看到世事難為,如他在《對菊聯句序》中所感慨的:“西北方多事,自夏徂秋,荒頓窘戚。”這個極想做一番大事業的人,也不得不有“吏而隱”之思了:“守仁性僻而野,嘗思鹿豕木石之群。”各位同道也是雖為國之“利器”,“而飄然每有煙霞林壑之想。”與讓最軟弱的也起來反抗說明壓迫得過頭了同樣的道理,讓最有事業心功名心的人生隱退想,足見世道太難以用其志了。他“觀政”的結果是不如回去。打搽邊球的辦法也試過了,七子的詩文運動、兵法謀略的考究,都未能找到精神家園、成聖的門徑。
這,也許是少年氣盛視事太易也易受挫傷。他後來也說此時將就著剛到“狂”的境界,退而生隱志要是走“狷”一路,養潔操,高其道,有所不為。離通行無礙的“中行”之境還有可悲的距離。
一個有牢騷氣的隱者絕不是個真隱士。他這一時期的詩作表明,他之學道,基本上在平橫失意情緒失敗心態。他上了九華山想得是“吾誠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喙之奴奴。”(《遊九華賦》)他不大看得起只會作詩的李白,但此時與之心契焉:“謫仙悽隱地,千載尚高風。”(《李白祠》)也有了同齡人如唐伯虎一類人的明士氣:“卻懷劉項當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題四老圍棋圖》)就是他再度返回官場,去山東當考官時,還在牢騷:“塵網苦羈縻,富貴真露草。不如騎白鹿,東遊入蓬島。”(《登泰山》)諸如此類,不必遍舉。這個率真的人我手寫我口,我口言我心,從不像那些機心深重的假道學真官僚口是心非曲說深藏。只要翻開他的集子,就什麼都看到了。
他上九華山時是31歲,專去拜訪了一個善談仙家事的道士蔡蓬頭。蔡見了王只說:“尚未。”過了一會兒,王避開左右,與道士到了後亭,再度請教。蔡還是倆字“尚未”。
王再三懇求,請道長指點。蔡才說:“汝後堂後亭禮雖隆,終不忘官相。”說完,一笑而別。道士的意思是,他的“底子”可望成仙,但太想當官了。仙人是覺得想當官的人是聰明的傻瓜,其聰明與其傻相資相用,絕難渡化,比單純的傻瓜難渡化多了。所以,一笑而別。
他還是不明白,明白得用許多痛苦才能換來。他聽說地藏洞有異人,坐臥松毛,不火食,只吃天然的東西,如松子瓜果之類。王攀絕壁走險峰,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他正裝著熟睡,以試驗來者的道行。王也不俗,坐在他旁邊,摸他的腳。道士覺得他不酸,就“醒”了。問:“路險何得至此?”王說想討教怎樣修練最上乘的功夫。道士說:“周濂溪,程明道時儒家兩個好秀才。”
周濂溪融化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