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上的2500題都認得相當熟。其速度有的接近我的速度,有的超過了我的速度。
小學裡,一個班五六十、七八十個學生,一個一個地來測量,一個一個地來指導,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隻有靠家長了,但有些家長太忙,有些家長對麻將更有興趣,我就找不出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了。
小中靜的口算速度達到成人的速度,使我進一步相信“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
小中靜小時候所表現出的天賦,非常一般,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當時的最大願望是她將來能考上大學。完全沒有想到她能出國留學。
“只生一個好”政策出臺前,我已是三個女兒的爸爸,小中靜1974年2月出生,出生16個月後,奶水沒吃夠,小中州來到了她媽媽的肚子裡,截去了她念念不忘的乳汁,身體發育不算太好,當時,農轉非的政策還沒有出臺,1982年,小中靜當時在農村一所條件很差的小學讀二年級,我意識到,要抓緊時間進訓練。後來,小中靜的數學成績在班上,一直較好,與這種口算訓練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我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不是把我所介紹給各位的這些卡認會了,喊熟了,小孩的數學就可以得100分了,沒有那麼容易的事,我是想說,小學生如果口算達到了成人的速度,可以節省大量的學習時間,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我想,有些學生數學成績不好不是天資問題。
觀念更新
觀念更新,我說的是更新一個觀念:“認算式”。在學校傳統教育中,“2+3=”之類的一大批簡單算式都是分別當作一個算式來看待,在課堂裡,老師總是教學生把“2+3=”之類的一大批簡單算式都當作一個算式來“運算”。我在訓練我的三個女兒進行口算訓練時,不是這樣的。我的“創造”在於:把“2+3=”之類的一大批算式都是分別當作一個特殊的“字元”來看待,在進行口算訓練的時候,總是把這些特殊的“字元”當作一個“字”來“認”,而不是去“算”。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創造”。小孩只有對算式的概念進行了突破——突破了“算算式”的概念,才會真正認識到“認”比“算”快。可以想象,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的口算速度有成人快,那麼,她做起數學作業來,肯定是非常輕鬆的事。做作業輕鬆,學數學當然有興趣。
口算訓練指要
家長要根據小孩的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練習內容進行訓練。最好從最簡單的開始。如果第一次達不到參考標準,是很正常的現象,同一內容,設定了多個練習。
開始訓練時,家長可以用手指壓住2+3=,然後突然放手指,旋即又壓住,讓小孩來認這個“字”。小孩開始會有些不習慣認這樣的“字”,告訴他這些“字”,原本是一個算式,如果當作一個“字”來認,也是可以的,只是這個字”的結構有些特殊罷了。當小孩的思想轉了彎以後,很快就會“認”這些“字”了。這個“認”與背加法口訣的“背”好像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透過以後的一些訓練專案以後,讀者會自己明白。孩子“認”會後就可以
開始練習了,如果設計的表格不夠用,可以自己動手畫一些。
金鑰匙之二 高速度高準確度的口算技術(4)
使用下面的幾張表時請注意:
1。首次做比較口算訓練時,讓小孩做最前面的一欄20小題,記下所花時間秒數,作為原始口算速度,供日後比較分析之用。
2.隨後,讓小孩“認”下一欄20小題口算題,要求流暢,在認讀時有哪個小題不流暢,則再認讀,直至能將20小題一口氣“認”下來,流暢無誤。
3.接著,讓小孩先作好訓練準備,家長持表,發口令“開始”,小孩執筆在本書上作答,答完告“完”,家長將時間記入比較口算訓練之一的相應欄目中,作為日後比較分析的資料。
4.每做一次訓練,都與達標速度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差距,如果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又未經訓練,一般來說,一二次就達標是有困難的,掌握一門技術需要反覆的訓練。
5.每做一次訓練,都與上一次的速度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家長應當適當地讚揚一下小孩,說“不錯,有進步”,小孩這時需要鼓勵,正如在球場上拼搏的球隊員需要自己的隊友當啦啦隊一樣,家長切不可一見到自己的小孩的速度是60秒,而達標時間是12秒就急不可耐,說“真笨,怎麼搞的”,如果當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