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靖康之變期間,欽宗皇帝第二次來到金兵大營時,金人宣佈廢黜欽宗皇帝,立張邦昌為帝,逼宋欽宗脫下龍袍。此時,吏部侍郎李若水抱著皇帝痛哭,並痛罵金兵統帥,當場被殺死;隨行的宰相等人跪地懇求,捱了鞭打;惟獨孫覿,“不爭得免”。
——不久,帝國父子兩代皇帝作為金兵俘虜,被驅虜北上。離開首都汴梁時,京都臣民涕泣相送。據說,又是惟有這位孫覿不哭,只是站在那裡冷眼旁觀。
於是,力爭懲治蔡京等“六賊”、強硬彈劾李綱與陳東、代皇帝草降表,再加上這“不爭”與“不哭”,孫覿以他自己的作為,為自己組合了一幅極其詭譎的畫面。
而事情的詭異之處在於:南宋立國之後,偏偏卻是一位堅定的主戰派領袖幫助孫覿擺脫了尷尬。
這位當時位高望重的人物就是張浚。
我們知道,李綱與張浚同樣是堅定的對金主戰派。然而,張浚卻對李綱痛下殺手,導致當了七十七天南宋宰相的李綱被長期排斥在朝政之外,再也沒有能夠得到為國效力的機會。有關情形,在拙著《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中已有敘述,在此不贅。就在這一次,張浚捎帶著為孫覿辯護,認為孫覿敢於彈劾李綱,沒有做錯什麼,因此不應該受到懲罰。於是,孫覿回到朝中,並一度頗受重用。
這種極度波詭雲譎、撲朔迷離的政治形勢,是我們解讀上述孫覿那幅詭譎畫面的重要背景與依據。
平心而論,作為一位重要的政治官員,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政見,這並沒有錯。若是在健康的政治環境裡,毫無疑問,這甚至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遺憾的是,帝國政治環境遠非健康,且具有重大缺陷。這就給後人詬病孫覿留下了並不理性但卻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