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勢是比較吻合的,再早一點,可能就沒有這個時機了。比如那會,正好是網際網路、網路媒體發展的初期,大家對資訊的渴求是非常高的。首先可能最渴求的就是體育類的資訊,在國外網路媒體的發展也是這樣,對體育類的資訊和時政類資訊的渴求,而那會沒有誰去做這樣的事,那可能我們的感覺是比較到位的,我們的做法立刻收到了效果。再加上那會正好有幾件大的事件,使得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想法付諸於實踐。一步就領先了,從一開始我們就是第一名。但是這個也不是特別偶然的,我一定要說,我們的運氣非常好,也必須得說我們的一些理念的確是非常先進的。

新浪越來越海量了,海到讓受眾眼花繚亂,資訊龐雜到也引發了一些批評和不同觀點。但是這正是陳彤對網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認識和堅持。在今天,在他的《新浪之道》裡,仍然是執著於“回到新聞資訊本身”。

記者:有一些評論認為網路媒體太缺乏原創,但是你一直認為原創不是網路媒體的特點。

陳彤:對。一直到現在為止,原創都不是最主要的,幾年以後可能會有一個變化,但是到現在網路媒體的基本特徵還是它的快速,海量,剩下就是透過你的有機編排,滿足不同受眾群,甚至不同個體的需求。這是你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個網路媒體為了去追求別的東西而失去了最根本的快速海量的話,就是失去了自己優於其他任何媒體的優勢,這樣你就肯定不是一個很好的網路媒體。

有人說,陳彤可以稱作中國網際網路新聞的先驅和精神守望者。他將自己的命運,理想,幸福,乃至人生的寄託與新浪合而為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跨越新浪新聞,就必須要先超越陳彤。一種看法是,其實不管新浪這部車上坐的管理者是誰,只要還是陳彤,新浪就還是新浪。陳彤說,這個說法有點兒過。

記者:沒有陳彤就沒有新浪的新聞,你認同這樣的說法嗎?

陳彤:以前一些事兒的確是我的一些影響做出來的。但是你要說我離開了會怎麼樣,真的不好說,沒準會更好。

記者:這份工作對你的挑戰性還大嗎,會不會激情在消退?

陳彤:也不一定。其實現在競爭還是依然那麼激烈,行業的發展其實還有一些新的領域需要我們去發現去開拓,比如手機,比如寬頻,內容在這些領域的表現,一定遠大於我們初期的網際網路,今後大量的寬頻內容,互動的影片,這些東西都有無限寬闊的餘地。新的刺激是不斷的。

記者:所以還要繼續傳達你的新聞理想?

陳彤:理想說高了。只是這種新技術的發展可以使你傳遞資訊的平臺、手法,更加變化多端。可以有無數的排列組合。這一切是很激動人心的。

記者:都說你現在達到了事業最高峰。

陳彤:可千萬別這麼說。

記者:是你自己說的。

陳彤:我沒這麼說。我說的已經是實現我的目標了,沒有說達到最高峰。這不一樣。達到最高峰不就是要走下坡路了嗎。實現目標的意思是我很知足了。

記者:你說過你的目標就是要做中國最好網路媒體的總編輯。

陳彤:對,實現了,很知足。但是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後的路還更長。

陳彤 新浪全球資深副總裁、總編輯,新浪新聞模式的創造者。北京理工大學通訊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1997年出任新浪網第一位編輯,1998年主持“法國98足球風暴”網站一鳴驚人,創造了中文網站的訪問記錄。之後,新浪網新聞中心在科索沃戰爭、中國加入WTO、悉尼奧運會、“9·11事件”、雅典奧運會等重大事件的報道中獲得巨大成功,確立了新浪網在全球中文網站中的優勢。

(編輯:點兒)

新京報對話陳彤:國內外網站各有千秋

新浪執行副總裁 陳彤

國內外網站各有千秋,在新聞的細緻上國內的網站做得好一些,而且國內的入口網站在網上互動方面在全球是第一的。如果說差距與不足,那就在技術手段上。

新京報:你說過,作為網路媒體,最需要堅持的還是快速、海量、平等的,而非居高臨下式的和網民的互動交流,新浪目前在這方面做得怎麼樣?

陳彤:我們力圖做到最快、最全、給使用者的感受最好,我們每天都有很多量化的指標來檢驗我們的工作。國內外的入口網站是兩種不同的流派。國外的入口網站是技術派,新聞做得比較粗,不太細緻,但是資料的統計量比較大,這是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