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跟著湊熱鬧。這其中不乏動輒投資上百萬的大店,都掀起了不大不小的風潮,真可謂市場代有黑馬出,各領風騷數百天。差不多都是紅火一陣子就疲軟下去了、慘淡經營了、甚至於銷聲匿跡關門大吉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是一方人的胃,對於吃慣了麵條饅頭大燴菜的大原人,生猛海鮮、奇辣重鹹,沒準都不如蘿蔔白菜來得舒坦!
這些事裡,蔣九鼎倒沒發現傳統有多大的張力,只是詫異著,要從成本收益上講,燉菜,居然也是暴利,一份傳統的燒三鮮鍋燉,木耳鮮菇黃花菜,成本也就五六塊錢最高能賣到三十多塊,這要算收益比例的話,和海鮮差不多;不過要比出貨量,就沒法比了,據說大眾鐵鍋燉裡,最高記錄一天賣一百七十六鍋燒三鮮!
說到底就明白了一件事,這些人才是悶聲發大財的。自己這個圈子裡風光無限的小老闆們,沒準倒欠著銀行和股東們多少錢呢?而這類低調開店的人,那家的家裡看樣存個幾十萬都是小意思。那錢倒還不在蔣九鼎的眼裡,不過再想想,白手起家淘這麼多,和靠著上一代的蔭佑賺錢,一比這優劣就是明瞭了。
詫異,接下來的事更詫異。
企劃部裡,最後調查了有代表性的十三家以燉菜為主菜的飯店,有一個細節引起了蔣九鼎的注意,大廚居然有一多半來自烏龍縣,再往下一問,一解釋才明白,山北省向來就有“杏花酒、烏龍廚;清徐醋葫蘆”一說,這烏龍縣窮山窮地,當年吃不飽逃荒要飯走西口的人多,烏龍縣的人特徵最明顯,一家背口大黑鍋,走那吃那,久而久之,烏龍縣逃荒的人和烏龍鍋名聲也越來越大,而且當個廚子吃飽也成了逃荒人的第一志向,多少年沉澱下來,反而在外當夥計當廚子的都成材了,甚至還有發財的,這些人榮歸故里之後,用自己的經驗再把下一代、下下一代再教教,教來教去,教出一窩大師傅來。
於是經常出現這樣的奇景,一個店裡是閨女洗菜娘淘米、兒子提勺爹坐鍋,一家就能支個店,而且這種店,在烏龍遍地都是,在省城也差不多,頂多就是夥計多幾個而已,本質還沒變。
傳了幾代,這烏龍縣就成了廚師輩出的地方,廚子多了,裡面就不怕不出精英了,差一點的,開個小店養家餬口;好一點的進了星級飯店主廚,據說在全國廚師大賽上,那位一把面拉三千根、根根細如髮絲,能過針眼的白案師傅,其祖籍也在烏龍。
這件事一直從辦公室討論到市場分析會議上,餐飲業一行,多數嘴饞,倒也有不少人嘗過燉菜,會上討論的時候,派出去的幾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嘴裡居然冒出烏龍第一鍋的名稱來了,一細問才知道,這一多半里烏龍廚差不多又有一半曾經在烏龍縣鐵鍋燉菜店裡當過夥計,即便是沒有當過夥計的,也曾經去過烏龍取經,其中名聲最大的一家就是烏龍第一鍋!
得,繞了一個大彎子,又回到原地了,蔣九鼎在公司例行的市場分析會上有點走神了,這時候才覺得,還真是小瞧這份不起眼的鐵鍋燉菜了。
蔣九鼎以他商人的眼光,就是那種眼裡能映出人民幣來的眼光看這事,總覺得隱隱約約抓住了點什麼,可還是很模糊,這才極力說服妹妹和自己去一趟烏龍。簡凡不簡凡倒還是其次,實在是傳統的鐵鍋燉菜讓他聽得有點欲罷不能!
在去的時候,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點不以為然,不就一鍋湯嗎?不就蘿蔔青菜豆腐嗎?難不成還真比鮑魚海參有吃頭?
這事,磕磕絆絆,兄妹倆聯袂再次出行烏龍的時候,已經是半個月以後的事了。
第25章 鄙食解深饞
秋高氣爽的季節裡,山間鄉里的風景最有看頭,下了高速路,沿著國道越向西走,都市的氣息愈見其弱的時候,小城小鎮小鄉的古樸風韻越來越濃,路邊的地裡,墒情正好,一人高的玉米地、比玉米還高半個頭的高梁,成片成片的連成了青紗帳,開啟車窗迎面就吹來了自然的輕風習習,夾雜著泥土青草的氣息。紅色的凱迪拉克賓士在國道上顯得格外的招眼,不但人看,連路邊偶而過往的大騾子、大腱子牛也是詫異地回眸,跟著是哞得嘶一聲!
即便是已經來了一次的蔣迪佳也是玩興頗濃,和哥哥一路聊個不停,駕車的是九鼎假日酒店的餐飲部經理張凱,看樣也是城市長大的一族,一路問東問西,反倒蔣迪佳成了倆人的嚮導。接近目的地烏龍縣城的時候,蔣迪佳指點著車停到了烏龍第一鍋的門口,寬闊的路面,原本就是天然的停車場,蔣九鼎和張凱下車便有點怔住了!
看景不如聽景,見面不如聞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