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毫無思想準備,一些必需的東西也未帶來,他心愛的女兒的照片也沒有帶來。熟悉他的特別小組的成員得知他要留下,把自己帶來的旅遊鞋以及其他一些必備的東西留給他。他說,留下來也是一個機遇,和其他同志一起經受一次戰鬥的洗禮。
李銀堂參贊這次留下來是組織上根據我的建議決定的。他是南斯拉夫專家,多年在南斯拉夫工作,熟悉這裡的情況,又講一口流利的塞爾維亞語,是我在這一段時間各項工作的得力助手。他經過多年工作的歷練,頗有見地、做事沉穩。對於這次受命於危難之際,他處之淡然,認為沒什麼了不起,已經捱了一次炸,最多再挨一次。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堅守崗位(2)
李君留下來,是作為使館武官處的一員。他是一名軍人,有國外工作的經驗。董健是留守人員中最年輕的一個。他剛來使館工作不久,對後勤的各項工作已經開始熟悉,這次在炸館事件中也有突出表現。我找他談話,決定他留下來,他二話沒說,表示服從組織決定。
在南斯拉夫倖存的記者全部留了下來。《人民日報》記者呂岩松和夫人小趙也經歷了這場炸館風暴,在特別小組的專機返回祖國時,我曾特意問小趙是否願搭專機回國,她表示要留下來,支援呂岩松的工作。其他電臺、電視臺以及新華社記者住在館外,這次炸館沒有波及他們,留下繼續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幾乎和每一個記者聊天,都發現他們最大的心願是立即回國,和家裡人團聚,但沒有一個提出來回國。有的記者說,每次重大事件的報道都要出“彩”,這次沒想到,這個“彩”出在轟炸自己使館這個事件上。
送別戰友後,留守的外交官和記者們第一次感覺到死亡離自己如此之近,再次遭到北約轟炸的擔憂時刻籠罩在大家的心頭。我心裡暗想,這些人已經捱了一次炸,而我的責任是儘量不要使他們挨第二
次炸。
在當天晚上研究工作的會議上,就如何分配住處問題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大家的住處應相對集中,便於召###議,便於互相照應。另一種意見認為,鑑於炸館的經驗和教訓,大家應當分散居住。正是由於大家住得分散,這麼多人才得以活下來。我聽取了後一種意見,七個人分別住在不同層次,住在不同方位,好在旅館客人不多,空房間容易找到。大家透過電話可以隨時取得聯絡。
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不但造成人員傷亡,館舍破壞,國旗也受到嚴重損毀。於是,我們決定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5月16日晚,北約再次轟炸了南斯拉夫多處軍事目標和民用設施,貝爾格萊德的空襲警報至17日清晨才解除。17日上午8時,我帶領堅守崗位的外交官們來到中國大使館。雖然炸館這場噩夢已經過去了十天,使館內外仍像是經過惡戰的戰場,輕風吹過,仍帶有刺鼻的焦煳氣味,夾著爆炸過後的煙塵。
我們留守的外交官衣冠整齊,站成一排,隨著國旗的冉冉升起,大家向國旗行注目禮。鮮豔的國旗升到旗杆頂端,在湛藍的天空中迎風飄揚。
我曾在各種場合參加或觀看過升旗儀式。天安門廣場上升國旗,象徵著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象徵中國已經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學校廣場上升國旗,那紅旗與朝霞齊飛,青春與祖國同在;在奧運會場上升國旗,象徵著中國已經把“東亞病夫”的帽子甩到九天之外,昭示著祖國與人民的驕傲與自豪;今天我們留守的外交官升旗,顯示我們“雖九死而未悔”的堅強不屈的精神,表明我們中國外交官是打不倒、壓不垮的英雄漢,象徵著我們的國家在海雨天風中巍然屹立。
升旗後,我接受了《人民日報》記者呂岩松的採訪。我說,我們的五星紅旗依然在使館上空飄揚。我們要踏著烈士的足跡繼續堅守崗位。我們紀念烈士是為了激勵生者。我們今天再次升起國旗,就是要讓五星紅旗在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上空高高飄揚,永遠飄揚。
這次升旗儀式,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呂岩松把這次升旗儀式的訊息稿傳回《人民日報》社,報社總編很重視,準備在頭版配照片刊登。於是《人民日報》社總編要呂岩松把照片發回。偏偏在那天呂岩松沒帶相機,沒拍照片。這可把他急壞了。他急忙來找我,提出補救辦法只能是再重演一遍。這時大家早已回到旅館,都換了裝,忙起工作來。把大家重新召集起來,再度換上正式服裝,把已經完成的儀式再重演一遍,大家實在不願意。但是,呂岩松雖然是記者,也是我們共患難的戰友,他的懇切請求實在不好拒絕。於是大家又把清晨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