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告訴我,他的住宅遭到間接轟炸,玻璃被震碎,他和夫人幸好沒有受傷。為了修理房子,他也不得不臨時搬家。
我在南斯拉夫任職期間,拉多舍維奇先生是同我交往較多的一位活動家。我們每次聚首,都長談不倦。從他的談話中,我瞭解了他的身世,還有關於他的一些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成了歐洲的一個主要戰場。他的父親走上戰場,從此就沒有回來。他和母親在貝爾格萊德艱難度日。有一次,德國法西斯轟炸貝爾格萊德,他母親領著他躲進防空洞。防空洞又熱又悶,他跑出來玩耍。這時,德國飛機投彈炸塌了防空洞,他的母親不幸遇難,而他得以倖免。這件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北約轟炸開始後,使館安全小組認為地下室相對安全。我不能說地下室不安全,在間接轟炸的情況下,地下室是安全的。但我沒有強調一定要到地下室躲避,也沒有強調大家一定要到地下室睡覺。我自己照常在辦公室辦公,在大使官邸二層睡覺。我後來思前想後,這是否是受了拉多舍維奇先生故事的影響。而我的行動對大家也產生了影響,大家晚上照舊在自己的宿舍裡休息。否則,大家都躲到地下室去,結果是難以設想的,犧牲的可能不止三人,而會成倍地增長。
異國他鄉的患難之交(2)
當德國法西斯佔領貝爾格萊德以後,拉多舍維奇又被德國兵俘虜,投進德國的集中營。有一次,集中營的俘虜們列隊點名,每隔一人拉出一人槍斃。他當時想,既然落在德國人手裡,就認命吧!他旁邊的一個少年驚恐不安,覺得自己的站位不好,提出同拉多舍維奇換位置,拉多舍維奇同意了。結果那個少年被點到拉出去槍斃,而拉多舍維奇竟然奇蹟般地躲過了這一劫。他還告訴我,有一天夜晚,他在集中營睡覺時,夢見天使騎著白馬破天而來,一把拉起他,和天使同乘白馬逃出集中營。就在這天夜晚,盟軍飛機轟炸,炸燬了集中營的圍牆和一些營房,他乘機逃出了集中營。他怕被德軍發現重新抓回,於是晝伏夜出,拼命向南逃跑。當時蘇聯紅軍和盟軍正在向柏林推進,德國軍隊自顧不暇,沒有大規模派出部隊搜捕“逃犯”,這使他得以逃出德國。飢餓、疲勞使他無法再往前走了,一天黃昏,他敲響了一家住戶的門。這家的主婦開門,看見他一身囚裝,知道是從集中營逃出來的,讓他進屋,給他飯吃,還找出衣服幫助他換下囚裝。這位婦女的丈夫也被抓去充軍,她對拉多舍維奇的遭遇深表同情,準備留他過夜。他吃飽喝足,稍事休息之後,想到這裡仍是德佔區,不能停留,就告別了這位婦女,從後門走出,躲進附近小山丘的樹林中。這時,他在山丘上看到,一隊德國士兵闖進了這家住戶,進行搜查。好險哪,如果他再稍事逗留,或者留下過夜,又會被德國兵抓獲。在德寇各條戰線吃緊的時候,德軍抓到集中營逃犯,往往不是再送回集中營,而是就地槍決。這樣,拉多舍維奇又躲過了一劫。他講起自己的經歷,繪聲繪色,增添了不少傳奇而又神秘的色彩。
拉多舍維奇先生訪問過中國,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使之傾倒。他說,他最崇拜的中國人有三個:毛澤東、周恩來、孔夫子。每當我和他在會客室見面,我們倆都不由自主地望著陳設在這裡的30厘米高的孔夫子銅像。提起這尊銅像,也有一段故事。這尊銅像是拉多舍維奇先生於1996年我國國慶節時贈送給使館的。當時,他對我的前任——朱安康大使說:“今天是我們的共同節日,我把30厘米高的孔夫子塑像送給中國朋友,不過,將來一定會有一尊歐洲最高的孔夫子像聳立在貝爾格萊德街頭。”
南中友協的朋友對我說,孔夫子是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徵。為籌建這位偉人的塑像,拉多舍維奇費盡了心血。他不顧七十多歲高齡,親自到中國蒐集孔夫子資料。為了尋找孔夫子塑像原型,拉多舍維奇先生跑了好幾個城市,最後終於在上海一家大飯店裡找到一尊孔夫子彩色瓷雕。老人捨不得把瓷雕放在行李中託運,而是揣在懷中,像照看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那樣將它帶回貝爾格萊德。隨後,拉多舍維奇先生自己出資,聘請著名雕塑家造出塑像模型,為以後建造孔夫子大型銅像做準備。在北約停止轟炸之後,拉多舍維奇先生找我談孔子塑像問題。他的設想是,孔子銅像高達三米,安放在高高的底座上。底座四周是在黃河岸邊耕作的農夫以及撫箏吟唱的古代仕女的浮雕。安放塑像的廣場將命名為“友誼廣場”。他就此徵求我的意見。我沉思了一下回答說:在南斯拉夫豎立最高的孔夫子像,這是一個創舉。豎立孔夫子像,便於南斯拉夫人民瞭解孔夫子,瞭解中國古老的文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