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人們晚上可以放心睡覺了!”
據塞黑有關部門7月2日宣佈,這枚未爆炸彈已於當天上午11時運抵貝爾格萊德西30公里處的巴里奇小鎮,交由“第一火花”化工廠處理。化工廠將對這枚炸彈進行溶化回收處理。具體辦法是:製作一口大“鋼鍋”,將炸彈的固體炸藥藥倉放入鍋內燻蒸。當水蒸氣溫度達到攝氏95度時,倉內的固體炸藥就會溶化成液體慢慢流出。這些液體炸藥經冷卻後又恢復成固體炸藥,可作民用。專家指出,按這種方法處理未爆炸彈,不但可以廢物利用,還不會汙染環境。而塞黑有關工廠在處理未爆炸彈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會出現閃失。
館難發生後,有人曾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美國是否要嚇唬你一下,故意使炸彈不炸?”我想,透過以上介紹炸彈型號、效能,就不難回答這個問題。同樣型號的炸彈,投擲到使館都爆炸了,而投擲到大使官邸,卻保證不炸,我想,恐怕美國的先進技術也做不到。如果想跟我開個玩笑,美國送給我的這個“禮物”未免太“貴重”了吧!我想,炸彈,尤其是這種高技術的“精靈炸彈”,同任何機械裝置一樣,都有出故障的時候。這顆炸彈不炸,完全可能由於引爆系統失靈。南斯拉夫專家們說,美國這種炸彈投擲後不炸的機率小於十分之一。而我得以倖存,也完全是受惠於這種“技術故障”吧!
轟炸後的使館,景象十分悽慘。昔日整齊莊嚴的使館已成殘垣斷壁,院子裡一片狼藉,殘磚斷瓦到處堆積,通道被堵塞。院子裡的花草樹木,有的被廢墟掩蓋,有的也成為“殘花敗柳”。那棵從福建移來的桂花樹,也被壓在殘破的水泥板下,想來它在那裡呼救、哭泣。看著昔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被糟蹋成這個樣子,我們的心在流血。可是,從使館的正面看上去,有些煙熏火燎的痕跡,但儲存尚且完好。這往往給人造成的印象是,使館受到損毀,但破壞不大呀!在國內看電視畫面,如果只照正面,往往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這也就是北約轟炸的高超藝術吧!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那一顆針對大使的炸彈緣何不炸?(2)
目前,隱藏在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院內的炸彈已經清除,這塊土地將移作別用。中國駐塞黑新使館將移至烏日策街25號大院。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就是將來在被炸使館的舊址上放一塊石頭,上面刻上幾個字:1999年5月7日中國駐南聯盟被炸使館遺址,三人遇難,二十多人受傷,刻石留念。
同志心,手足情(1)
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三位同志犧牲了。北約炸彈窒息了他們激情燃燒的生命。他們是那樣年輕,他們還有多少事情要做啊!按照這一事件策劃者的原意,黃泉路上,我是應當和他們結伴同行的。只是因為一個偶然,千分之一的偶然(據稱,北約投擲的炸彈中,一千枚中有一個失靈不炸),我倖存下來。五年多過去了,關於他們,我竟然沒有寫下一點文字。現在,我想彌補自己的疏失,寫點東西,筆又是如此凝重,如此艱難。
邵雲環是1999年3月15日來到南斯拉夫任新華社貝爾格萊德分社記者,距3月24日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僅十天,離她在北約炸館中遇難僅一個月零二十多天。在這短暫的日子裡,我和她接觸和交談也只有三次。但這三次交往,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是她剛到貝爾格萊德。她的丈夫曹榮飛帶她到我的辦公室,介紹說,這是他愛人,到貝爾格萊德新華分社任記者。我和她寒暄了幾句,沒有多談,我忙著我的事。她也就忙著去同使館其他同志,尤其是過去在南斯拉夫工作過的“老塞爾維亞”們打招呼去了。第二次是使館會餐,使館邀請她和她的兒子曹磊參加。她和我同坐在一張桌,席間聊起家常,我得知她是黑龍江省佳木斯人,我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我們算是同鄉。她在中學時代,就適逢“如火如荼”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青年學生上山下鄉的大潮中,她到大興安嶺加格達奇當工人,這也是上山下鄉,接受“工農再教育”。1971年,大學開始招工農兵學員後,她被推薦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東歐語系學習塞爾維亞語。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新華社工作。1983年5月到1985年5月,她被派往中國新聞學院進修英文,回新華社後,在參編部從事英文翻譯工作。1990年到1993年,她曾在貝爾格萊德任新華分社記者。這次是她第二次來南斯拉夫工作。她精通塞爾維亞語,英文也不錯。我說,你來貝爾格萊德工作是駕輕就熟。她說不能這樣說,形勢發生變化很大,今日的南斯拉夫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