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4)

基礎,必須採取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場。

此時,美國和西方政府高官以及新聞媒體掀起一股強大的聲浪,紛紛譴責南聯盟的“暴行”,譴責塞爾維亞軍警部隊嚴重破壞了去年10月達成的停火協議。

與譴責的聲浪相配合的是北約的戰爭叫囂。美國駐北約代表弗什鮑、美國國防部長科恩紛紛聲稱在幾天之內將對南聯盟實施軍事打擊。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威脅說,如果南聯盟不滿足美國和北約的要求,美國和西方盟國將動用武力解決科索沃危機,因為武力是南斯拉夫領導人“能夠聽懂的惟一語言”。

21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發表警告說,一旦歐安組織觀察團人員被迫離開科索沃,就只能用軍事力量解決科索沃危機。與此同時,北約加緊調兵遣將,向北約亞得里亞海基地集結軍艦和轟炸機,美國第六艦隊也在這一地區遊弋,擺出一副就要實施軍事打擊的架勢。

是誰點燃了導火線?(2)

在這種情況下,各方也相應地展開了外交攻勢。歐安組織輪值主席、挪威外交大臣沃勒貝克訪問南聯盟,會見外長約萬諾維奇,俄羅斯第一副外長阿夫傑耶夫向米洛舍維奇轉交了葉利欽總統和總理普里馬科夫的聯名信,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打電話給南聯盟外長,紛紛發出呼籲,提出建議,要南聯盟收回驅逐歐安組織觀察團團長沃克爾的成命。21日深夜,南政府宣佈,根據上述提議和呼籲,決定凍結驅逐沃克爾的決定。

後來,歐安組織對“拉察克”事件究竟做出什麼結論呢?22日,歐安組織輪值主席、挪威外交大臣沃勒貝克在科索沃首府普裡什蒂納發表宣告,稱歐安組織駐科索沃觀察團團長沃克爾16日是在“感情衝動情況下”做出“塞爾維亞警察屠殺45名拉察克村阿爾巴尼亞族平民”結論的。他說,在法醫小組對屍體檢驗工作結束之前,歐安組織將不做任何結論。沃克爾本人也承認,“自己當時確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

當此輿論沸騰之際,芬蘭法醫組趕往科索沃,對屍體進行鑑定。17日,芬蘭法醫組首席法醫、芬蘭女科學家蘭塔舉行新聞釋出會,宣稱芬蘭法醫們確認,15日發生在拉察克村的死亡事件純屬“屠殺”。

南聯盟當局對芬蘭法醫小組的結論感到震驚,宣稱芬蘭法醫小組帶有“偏見”,其結論是“荒謬的”。此後,南聯盟方面邀請俄羅斯、白俄羅斯法醫專家來科索沃探察,得出的結論是:死者都是在戰鬥中被打死的。但這一結論被西方當做“耳旁風”。西方媒體宣傳鋪天蓋地而來,指責南“踐踏人權”、“濫殺無辜”,對阿族進行“種族清洗”。於是,“阻止米洛舍維奇對無辜平民的屠殺”,“結束那裡的人道主義危機”,成為了美國和北約對南聯盟進行軍事打擊的口實。

“拉察克村事件”無論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還是對塞爾維亞、南聯盟都是悲劇。這一事件沒有就此收場,它帶來了更多的毀壞、流血和死亡,成了施加新的暴力的藉口,人類歷史上,將出現更加慘烈的一幕。人們對此不應當進行深刻的反思嗎?

我這裡引用著名的南斯拉夫詩人百科維奇 的《匕首》一詩,這是一首非常深刻的民族自省作品。詩比較長,我只引用後面的幾句:

我們這個民族

自己的熱血

也填不飽自己的肚子

他比碑銘上的文字

更早被遺忘

只有帶血的匕首被留下

作為惟一的紀念碑

上面聳立著一個十字架

朗布依埃談判(1)

朗布依埃談判——不戰而屈人之兵

1999年2月6日,前南聯絡小組(由美、英、法、俄四國代表組成,負責協商解決南斯拉夫解體後一系列紛爭和戰事問題)邀請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代表團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團在巴黎近郊朗布依埃舉行科索沃和平談判。南塞方面代表團團長是塞爾維亞總統米魯蒂諾維奇,成員有南聯盟副總理沙伊諾維奇、法律專家馬爾科維奇,以及土耳其人、吉卜賽人的代表,還有一位被“招安”了的科索沃阿族代表。當然,這些民族代表都是點綴代表團的“花瓶式”人物。科索沃代表團由科索沃“總統”魯戈瓦和科索沃解放軍政治領袖薩奇等人組成。

談判伊始,美國大使希爾丟擲“朗布依埃協議草案”。草案分為兩大部分,政治部分和軍事部分。美國大使希爾宣稱,協議內容不能修改,並且按照聯絡小組規定的時限,雙方必須在一週內達成協議。談判一開始便陷入僵局,南塞方面主要反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