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閹宦 作者:負債賭博

及河北、山東,而且原籍都相對集中。其原因在於,一旦有當太監的發了財,對周圍的窮人都會有很大的吸引力,由此相互援引、介紹,便在當地形成風氣。還有的人是因為生活中遇到挫折而自宮當宦官。如《清律稗鈔》所載清朝康熙年間的唐姓宦官,原本是一位商人,而且已經娶妻生女。後來他因為經商連連失敗,遂一氣之下北走京師,自願閹割後入宮做了太監。清末著名的權閹小德張,自小家境貧窮。據他的後人回憶,為了出人頭地,他獨自在牲口棚裡用一把鋒利的鐮刀淨了身。被人發現後,在土炕上躺了整整六天他才醒過來。

明末最狂妄、最有權勢的大太監魏忠賢本來是一個嗜賭成性的市井無賴,因債臺高築而無法再在市面上混下去,終於憤而自宮,隨即改名換姓,搖身一變入宮做了宦官。後來因與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相好而蒙受寵信,成為大字不識一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

三是宮中宦官所收養的義子閹割後入宮繼為宦官。這類人雖說幼年即被閹割,但一般是成為養子在先,被閹割在後,大致上都出於自願。

古代歷朝大致上都不反對宦官養子。這一方面是基於宦官既不可能生育自己的子女而又有養老送終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伴隨著宦官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而至少在表面上希望能有正常家庭生活的心理需求。在宦官勢力較為顯赫的漢、唐、宋、明諸朝,宦官娶妻養子相當普遍,就可查考的資料看,上層宦官幾乎人人都在宮外建有豪宅,都娶妻養子,而且其妻娶自高門大戶者並不罕見。唐朝權閹仇士良娶妻胡氏,乃是已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御史大夫、贈戶部尚書胡承恩之女,可謂家世顯赫。唐肅宗時奸宦李輔國娶的是權臣元擢之女,家世同樣顯赫。娶了妻便要有子。當時朝廷規定高品宦官可以由養子享受門蔭入仕、承襲爵位等特權,因而一些貪圖富貴之人趨之若鶩,或徑自賣身投靠甘為養子,或送子侄為其養子,心裡痴想的則無疑是入宮為宦後的榮華富貴、飛黃騰達。朝廷規定宦官只允許收養一子,但事實上收養數子乃至數十子、數百子的大有人在。這些人以自願閹割為代價,不惜改名換姓,謀求進達。唐朝權閹中,楊思晟本姓蘇、高力士本姓馮、楊復光本姓喬、楊復恭本姓林、田令孜本姓陳,後來都隨其養父而改姓。代價固然很大,但回報也同樣可觀。出於培植自身勢力的需要,權閹養子往往都能成為高品宦官。大宦官仇士良有養子五人,除一個因年紀幼小未能入仕之外,其餘四子皆承恩入仕且位高權重。

歷史上由養父養子相繼相承的宦官家族以唐朝中後期的楊家最為典型。這一家族自唐德宗貞元年間任職左神策軍中尉的楊志廉開始,五代養父養子先後相繼活躍於權力核心,時間長達一百多年,號稱“世為權家”。其中以“守”字排行的楊氏第五代養子,僅史書所載且能名職對應者即有數十人之多,如楊守立任天威軍使,楊守信任商州防禦史,楊守貞任龍劍節度使,楊守亮任興元節度使,楊守宗任忠武節度使,楊守忠任洋州節度使等等。其他有姓名無職務或有職務難考姓名者更難以計數,《舊唐書·楊復光傳》稱其養子以“守”為名者數十人,皆為牧守將帥;《新唐書·楊復恭傳》更稱其養子六百人,監諸道軍,天下威勢,舉歸其門。

除了上述幾種情形之外,在自宮的龐大隊伍中還有一些不諳世事的幼童。他們或是被父兄送入淨身作坊,或是由人販子賣給淨身作坊,所佔的比例應該也不會太小。這些幼童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因而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一切聽任擺佈。正因如此,這些人歷經磨難長大後,往往十分憎恨自己的父兄,把自己的一切苦難都歸咎於父兄的狠心和狠毒。至於那些被唯利是圖的人販子拐騙而來的幼童,從小就失去了與家裡的聯絡,像飄萍一樣隨波逐流,了其一生,他們甚至長大後都不知道該去恨誰。

由於自願淨身為宦官的人日益增多,至晚自五代十國時起,歷朝的京城中都曾出現過持刀閹人的特殊職業。一些人把替人淨身當成了自己謀生和致富的手段,並漸漸有了固定的地點,形成了自己的行規。前文述及的清朝光緒年間北京城內專門替人淨身、實施閹割手術的“畢五”家與“小刀劉”家,其家主都是朝廷現職官員,他們每年按四季,每一季給總管內務府進四十名太監。淨身一類的煩瑣手續全由兩家包辦。

宮刑與自宮(4)

明清時代自願接受淨身的人先要到固定的場所報名,時稱“掛檔子”,然後要經過坊主的審查,主要是看相貌、身段、言談舉止,對那些已經成年,相貌醜陋或不夠機靈的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