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其有
自流出者,乃勝於鑿樹及煮
膏也。其實不可多得,唯葉止是斷谷所宜爾。細切如粟,以水及面飲服之。亦有陰乾搗為屑、
丸服者。人患惡病,服此
無不瘥。比來苦腳弱人,釀松節酒,亦皆愈。松柏皆有脂潤,又凌冬不凋,理為佳物,但人
多輕忽近易之耳。
〔謹案〕松
花,
名松黃,拂取似蒲黃,正爾酒服輕身,療病雲勝皮、葉及脂。其子味甚甘,經直雲味苦,非
也。松取枝燒其上,下承取
汁名 ,主牛馬瘡疥為佳。樹皮綠衣名艾納,合和諸香燒之,其煙團
卷第十二
柏實
內容:味甘,平,無毒。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風溼痺。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
重痛,益血,止汗。久服令
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生太山山
谷。
柏葉尤良。柏葉,味苦,微溫,無毒。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
令人耐風寒,去溼痺,止飢。
四時各依方面採,陰乾。柏白皮,主火灼,爛瘡,長毛髮。
牡蠣、桂、瓜子為之使,惡菊華、羊蹄、諸石及曲。柏葉、實亦為服食所重,煉餌別有法
。柏處處有,當以太山為佳,並忌取冢墓上也。雖四時俱有,而秋夏為好,其脂亦入用。此
雲惡曲,人有以釀酒無妨,恐酒米相和,異單用也。
〔謹案〕柏枝節,煮以釀酒,主風痺
、歷節風。燒取 ,療 疥及癩瘡尤良。今子仁唯出陝州、宜州為勝。太山無復採者也。
卷第十二
菌桂
內容:味辛,溫,無毒。主百疾,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
華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
桂林山谷巖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採。
交趾屬交州,桂林屬廣州,而蜀都賦雲∶菌桂臨崖。今俗中不見正圓如竹者,唯嫩枝破
捲成圓,猶依桂用,恐非真
菌桂也。《仙經》乃有用菌桂,雲三重者良,則判非今桂矣,必當別是一物,應更研訪。
〔謹
案〕菌者,竹名;古方用筒
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似柿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
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然大
枝皮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今惟出韶州。
卷第十二
牡桂
內容: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
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
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南海山谷。南海郡即是廣州。今俗用牡桂,狀似桂而扁廣殊薄,
皮色黃,脂肉甚少,氣如木
蘭,味亦類
桂,不知當是別樹,為復猶是桂生,有老宿者耳,亦所未究。
〔謹案〕《爾雅》雲∶ ,
木
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與菌桂同,唯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
然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
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
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
。
卷第十二
桂
內容:味甘、辛,大熱,有毒。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
痛
嗽、鼻 ,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
桂陽。二月、七、八月、十
月採皮,陰乾。
得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乾地黃療吐逆。案《本
經》唯有菌桂、牡桂,而無
此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俗用便有三種。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
應。《仙經》乃並有三種桂,
常服食,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者,正是此種耳。今出廣州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