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產油成本高達15~16美元/桶,而沙特的平均產油成本僅為5~7美元/桶,中間相差兩倍還多。這意味著,油價足夠高的話,兩者都盈利;但當油價低迷的時候,沙特石油天然上便成了前蘇聯石油的替代品,迫使後者出局。
而仔細考察1991年蘇聯解體前的那十年國際油價行情及變動區間,就會發現問題的弔詭之處。油價最高時30美元/桶左右,最低時5美元/桶左右,長期油價徘徊在7~14美元/桶的區間;這意味著油價的最低底限為沙特的產油成本,長期油價的天花板則是前蘇聯的產油成本。至此,波詭雲譎的油價變化終現端倪。這分明就是玩弄 “北極熊”,將其僅存的體力折騰殆盡的遊戲。由於人為地將油價壓得如此低,總是在前蘇聯的產油成本之下。其用意就是,前蘇聯產油越多,虧損就越嚴重;石油出口越多,經濟上失血就越甚。照這樣的“玩法”,再強壯的體魄也會被“玩殘”,何況這是在“北極熊”本來就很虛弱,身體上亟需“補血”的關鍵時候。在這場沙特明為禍首、實為幫兇,美國實為主謀、虛位以控的油價暗戰中,石油政治的精髓得到了完美地詮釋。美國、沙特、蘇聯三方的結局一目瞭然:謀事者意得志滿,經濟侍從政治主;幫兇者毫髮無損,堤內損失堤外補;受害者一蹶不振,經濟上不見起色。事實也的確如此,這場油價的暗戰給本身就內外交困的前蘇聯增添了更大的經濟創傷,為日後的解體埋下了禍根。
冷戰其實就是一場各種鬥爭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超限戰”,結果以“北極熊”被“山姆大叔”獵殺並肢解而告終。而石油價格戰就像是山姆大叔獵熊過程中,在施打了一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後,偷偷放出的致命一槍。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迎接新能源的革命(1)
第五章 迎接新能源的革命
人類使用的能源可分為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所謂一次能源,指的是可以直接從自然界採集利用的能源,這既包括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也包括水力、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力由於是經煤炭、水力等一次能源轉化而來,因此被稱為二次能源。從一次能源利用的角度來看,18世紀的能源革命,是以煤炭代替薪柴,蒸汽動力代替人力、畜力的革命,這造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輝煌,蒸汽機的發明成為其標誌。19世紀開始的第二次能源革命,是以石油代替煤炭的革命,以內燃機的發明為標誌。內燃機的發明提升了人類交通工具的動力效能,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航空工業的迅猛發展,人類的足跡由此遍佈了地球空間。21世紀的能源革命既是一場全面替代石油的革命,又是一場能源利用新技術大行其道的革命,清潔能源和高效能源的概念要被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重視,氫能、太陽能的大規模利用將使人類向更遙遠的外太空進發。這場能源革命,其意義足以比擬歷史上任何一次能源替代過程,許多方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這個時代的脈搏是什麼呢?兩個字:變革。變革就是我們當今這個世界的主旋律。那麼我們這個時代亟待變革的領域有哪些呢?能源領域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場觸手可及的新能源革命因而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新能源……經濟增長新引擎
源自美國的這場次貸危機與經濟發展週期有關,但從經濟佈局上看,與之前美國的產業導向也有不小的關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變革與進步對經濟帶來的刺激作用往往十分顯著。二戰後的科技大發展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保持了幾十年的繁榮。上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經濟增長乏力,衰退跡象明顯表露的關鍵時刻,克林頓政府適時調整了產業導向,搭乘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革命的快車,從而激發了美國經濟的新活力。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在美國矽谷紛紛崛起,美國由此享受了長達十年的經濟繁榮,同時也帶領全球一起邁入了資訊社會。隨後,生命與基因技術、奈米技術等也被寄予極大的厚望,被作為新的增長引擎加以培育,但不幸的是無功而返。由於缺乏一個具有帶動優勢的產業群崛起,網際網路泡沫後的一段時間內,美國經濟相對錶現疲軟。這時,大力發展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成為了新政策的首選。而相關政策的導向結果十分突出,美國經濟在金融業、房地產業創造繁榮的高速軌道上一路飛奔,直至2007年出現危機。現在看來,短期內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想再次成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已經不可能了,這兩臺引擎估計要熄火很長一段時間了。因為不敢再為其加油了,否則更危險。
經濟危機的破壞力是極其巨大的。但如果一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