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石油枯竭的後天 作者:卡車

在環境保護方面。

第六章 水火相融可燃冰(5)

可燃冰在自然界的賦存環境是有條件限制的,即高壓力、低溫度的特殊環境,通常壓力要求達到100個大氣壓以上,溫度要達到10攝氏度以下。在這種環境下,可燃冰才可以“舒舒服服”存在,而一旦破壞了這種環境,可燃冰將無法適應,難以保持原有的穩定狀態。就像冰雪在溫度較高時消融一樣,可燃冰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會融解,很快分離成天然氣和水。當週圍環境沒有變化時,可燃冰在海底地層或者凍土層中會穩定地存在,但如果人們將其開採後帶離到海面或地面上時,由於賦存環境遭致了破壞,可燃冰將很快會融解並氣化,瞬間就消散得無蹤無影。可燃冰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指望大規模開採出可燃冰的固態晶體是不現實的,當然也是不必要的。人們恰恰可以利用可燃冰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的特性來實現對其開採。透過人為地改變可燃冰的賦存條件,促使可燃冰先分解成天然氣和水,然後再按照開採常規天然氣的方法那樣開採可燃冰,這不失為一種解決開採難題的迂迴之策。目前可燃冰的各種試驗開採方法如熱解法、減壓法和注入試劑法等都是遵循了上述的技術路線。比如,熱解法是向含有可燃冰的地層中注入熱水,透過改變可燃冰賦存的溫度條件,使得可燃冰分解出天然氣以便採收。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科研人員還設想出一種新方法,也就是置換法。即讓二氧化碳氣體分子把寄居在由水搭建的籠子中的甲烷或乙烷分子“驅趕”出來,而二氧化碳分子最終將佔據這些籠子。實際上就是用二氧化碳氣體把可燃冰裡的天然氣置換出來。由於二氧化碳氣體形成的水合物其比重比海水大,於是就會沉入海底深埋,這樣相當於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轉移到海底,既可以減緩大氣中的溫室效應,又開採利用了天然氣。當然這種一舉兩得的方法目前還處於最初的設計階段,距離真正的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無論採取上述哪一種開採方法,安全性方面都面臨著重大的難題。即如何有效收集可燃冰分解出來的天然氣;同時,如何保證開採過程中含可燃冰地層的穩定也是重中之重。我們知道,可燃冰中的主要氣體組分甲烷氣是溫室效應極強的氣體之一,如果甲烷氣大量洩露到大氣中,將會加劇地球環境變暖,使地球溫度升高,導致冰川融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這顯然是我們不願看到的,也是可燃冰開採過程中必須極力避免的。另外,可燃冰開採後會導致原本結構穩固的沉積層被“掏空”,海底地層的支承力由此變弱,在外力的誘發下容易造成大陸架邊緣動盪,引發鑽井變形或坍塌、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見圖6…6),嚴重的情況還會引發可燃氣體爆炸、海嘯等災難性事故。

圖6…6 可燃冰分解引起海底地質災害示意圖

正是基於上述一系列原因,在不少能源專家的眼中,可燃冰既是一種極具前景的能源,同時更是一種危險的能源。甚至危險的程度不亞於核彈,因為相比威力巨大的核彈,可燃冰被認為是更大層面上的“氣候炸彈”,其波及的範圍是整個地球環境。因此,他們警告說,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就像一柄雙刃劍,如果利用得當,將造福於人類子孫後代;而若被濫用,將會給全球帶來巨大的災難,需要人類倍加小心對待。當然,這樣的觀點無可厚非,環境安全方面的考慮自然很重要。而秉持這樣的觀點往往很安全,既迎合了人們對新型能源追求的渴望,又可以將衍生的安全責任問題一推了之。但問題是過分地強調環境安全也會帶來負面作用。最終導致爭辯與論證無休無止地進行,唯獨缺乏實踐與解決具體問題的時間。我們可否將可燃冰利用過程中的“得當”之處多加考慮,而無需將“不當”之處予以過度地關心,以免這些問題始終牽絆我們的神經,束縛我們的行動,導致本該進行或儘早開展的工作由於種種顧忌而被取消或推延。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我們不把可燃冰的開採作為能源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作為應對氣候危機的一部分。因為對地層中存在的可燃冰資源而言,即使人類自身不開採,由於地震、氣溫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可燃冰中蘊含的甲烷氣有一部分仍然會從地層中自發地冒出來,科研人員在海底勘測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天然氣從海底地層中噴薄而出的情形。而大規模的可燃冰分解並噴發甲烷氣的事件在地球的歷史上被認為可能發生了多次,從而帶來了地球史上的極端氣候升溫事件。所以,我們將可燃冰開採出來加以燃燒利用,本身這一過程就是在緩解氣候的變暖,因為甲烷氣燃燒後的產物之一是二氧化碳,其溫室效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