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只能幹靠”開始,他迅速在全國走紅。
那時,正是演藝界明星“走穴”最為瘋狂的時期。在沒有“同一首歌”之類的大型文娛活動佔領文藝市場的時候,組織演藝明星到各地“走穴”是個很暴利的事情,“走穴”也成為演藝明星撈外快的主要方式。“走穴”的價碼是按照一個明星的知名度來算的,有的大牌明星每年靠“走穴”就能收入百萬元,這在20世紀*十年代可不是個小數目。
作為小品王的趙本山,其“走穴”的出場費提升得很快,從最初的1000元漲到傳聞中的10萬元,這基本是那個年代的天價了。但趙本山明白,依靠“走穴”積累財富畢竟太難,也不能一年到頭天天演啊。同時“走穴”本身就是“打擦邊球”的事情,不能陽光化。
在人情世故上,趙本山比同齡人要通透許多,他很早就認識到“走穴”無異於殺雞取卵。穴走多了,各方面關注你的人就多,有時候還得去迎合一些看不慣的事情,長此以往也容易導致演員無法安心創作。作為春晚的無冕之王,趙本山知道走100次穴,都不如春晚上的那十幾分鐘錶演給自己帶來的效益多,至少在社會效益上是這樣。
但是,作為一個人,安於現狀就是在現實面前認輸,畢竟沒有人跟錢過不去。所以,趙本山就安心在春晚的舞臺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進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商業領域“另尋出路”。1993年,趙本山在瀋陽註冊成立了本山藝術開發總公司。公司雖然被冠以“藝術開發”的名號,但實質上主要業務是倒賣煤炭和做運輸生意。按照趙本山的說法就是“拼縫”,即把鐵嶺的煤賣給本溪的鋼廠。從此,趙本山的另一個身份應該是企業家或者是煤老闆。現在的趙本山不僅是藝人,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商人,他的成功使上春晚反倒成了“玩票”。帶帶徒弟、練練嗓子、熟悉熟悉觀眾,順便吊吊傳媒的胃口,趙本山過得挺滋潤。
同時,作為一個春晚捧紅的藝人,趙本山明白:成就他的是春晚,所以他敢於跟央視叫板,卻從來不跟春晚叫板。只是春晚做宣傳時偶爾與其合作搞點“噱頭”。
之後,趙本山玩過足球,但他很快收手,又回到他的主業二人轉上,並使其產業化。可見,趙本山很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裡。
作為一名商人,趙本山知道自己的贏利點在哪裡,知道如何形成自己的人脈藍海。更為可貴的是,一旦發現自己的商業模式有問題,他能夠及時收手,這值得所有企業家學習。
圍繞二人轉,趙本山開始構建自己的商業帝國。2003年,他開始籌建民間藝術團。在註冊時,他走的是高層路線。因為是人大代表,他便直接向當時的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表達了建團的想法。所提要求很低,省裡不用給編制,算文化廳的一個直屬單位就行。
低要求,這正是趙本山的高明之處。作為一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