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合,張茵都表示:“作為我個人來講,我做任何事情總是有一個長遠的規劃,‘長遠’這個概念對於我來講,就是希望我的玖龍集團並不是只在我張茵這一代穩步發展,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甚至等到多少年以後,都能好好地做下去。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我才會覺得我是真正成功了。總而言之,我覺得我所追求的是一個長遠的事情。”
張茵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這種長遠的戰略眼光。
面對需求巨大且高速增長的市場,以龐大的產能輸出產品,這是所有企業家夢寐以求的。但沒有長遠的眼光是絕對做不到這一點的,特別是造紙行業,投入大、佔地廣、建設週期長,必須及早佈局才能抓住市場機遇。土地問題的解決就是最好的例子。玖龍紙業在東莞市麻涌鎮的1353畝土地上建築了35萬平方米廠房,土地成本僅為每畝2萬元!江蘇太倉所獲3839畝土地的買入單價則在8到8�6萬元;內蒙扎蘭屯739畝土地單價為6�7萬元……如果當初沒有以堅定的信心和雄厚的財力果斷出手,今天花多少錢也難找這麼大片的土地了。2005年底,僅玖龍紙業在大陸持有的物業(廠房、土地、樓宇等)估值即達24�61億。
以低廉的價格在美國收購廢紙;以低廉的運費運到中國;利用大陸土地、能源、人力方面的優勢,以低廉的成本生產出緊俏的高檔產品——張茵夫婦構建的產業鏈,從前端起每一個環節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都具備成本優勢,都有利可圖,產業鏈末端輸出的則是供不應求的高檔產品……
玖龍的“超長”板讓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海爾總裁張瑞敏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目標是盈利,但是盈利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在張茵看來,企業的最終目的也同樣不完全是為了盈利,“作為玖龍來講,我經營這個企業,到了一定的時候,當然不會還是完全追求這個企業的價值,到最後都應該用於社會上,取之於社會則用於社會,這是每個企業家到一定時候都必須考慮的事情。我相信不只我一個企業家,也不只海爾一個老闆會去這麼想的。”
張茵認為,剛開始玖龍的定位是做到世界最大,她個人的要求也是把企業做到同行業中的全球最大,“但玖龍在上市以後就有了責任和成就的追求。上市以後追求一種成就,它體現了一種責任,對社會的責任,這種責任包括對股東的責任、對慈善事業的責任。”
就是想做點事兒
以張茵為代表的一代企業家,他們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年輕、有朝氣和理想遠大。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理想或者一種信念支撐著他們每天忘我地工作。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有了充分的個人積累,掙錢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完全可以走進政界,成為處長、局長甚至更高的位置,但是當官也不是他們的目標。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想做點事兒。”
第五章 專注的力量(3)
看起來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其實有著太多的內涵。
他們的理想之一,就是打造業內“旗艦”。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為中國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要想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首先要在國內“領頭”。由此,聯想、海爾就成了眾多企業實現理想的第一個目標。不知從何時起,“旗艦”這個詞時興起來,企業家們瞄準了那個位置,努力使自己的企業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壯大,以奪得帶頭的黃色“領騎衫”。應該說,這個理想是比較現實和可以實現的。但領先者只有一個,所以要超越,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就必須有所創新。這是張茵們的基本動力之一。
他們的理想之二,是打造國際品牌。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仍然非常薄弱,中國仍然沒有幾個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對此,有理想的企業家們耿耿於懷。常常聽到我們的企業家要把自己的企業建成“中國的IBM”、“中國的微軟”、“中國的沃爾瑪”這樣的豪言壯語。一方面,這反映了企業家們對那些響遍全球的著名品牌的仰慕和渴望,同時也反映出對自己還不能特立獨行地創造出自己的國際品牌的一種無奈。
他們的理想之三:振興一個產業。“振興造紙行業”、“振興軟體”、“振興IT”、“振興……”,在企業家心裡,這些呼喊不是簡單的口號。產業整體的發展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如同一座寶塔,基礎不牢,即便你是塔上明珠也不會長久。家電產業的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同時,產業的發展又是靠業內所有企業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這就是企業家們的責任感所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