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說在明史上,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應該佔有重要的一席。然而朱棣果真是個聖主賢君嗎?這是個頗費思索的問題。如果要從官書的記載中找一些材料證明他的賢明,那是很容易的,比如他關心民生,勤於政事,永樂元年他曾說:
朕即位未久,曾恐民有失所,每宮中秉燭夜坐,披閱州郡民籍,靜思熟記,何郡近罹饑荒,當加優恤,何處地迫邊鄙,當置守備,旦則出與群臣計議行之。近河南數處蝗旱,朕用不寧,故遣使省視,不絕於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願也。
比如他安不志危,勤讀不怠。永樂九年二月癸卯,朱棣在右順門披覽奏章,御案上鎮紙金獅欹側將墜,給事中耿通趕緊移置案中。朱棣就此做了一番說教:
一器之微,置於危處則危,置於安處則安。天下,大器也,獨可置於危乎?尤須安之。天下雖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謹。小不謹而積之,將至大患,小過必改,小不改而積之。將至大壞。皆致危之道也。
他還曾說過:
朕德諒薄,託於萬姓之上,懼弗克負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謹者,治之所興,宴安者,亂之所自。
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朱棣確實是個勤奮的皇帝。永樂初,他每天“四鼓以興,衣冠靜坐”,“思四方之事,緩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處事完畢,還要處理宮中之事。“閒暇則取經史覽閱,未曾敢自暇逸”,“誠慮天下之大,庶務之殷,豈可須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廢弛矣。 ”有人建議他務簡默,他回答說:“人君固貴簡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慼,事之利害,必廣詢博聞然後得之。”“不如是不足以盡群情。 ”因此他事必親聞。他曾指責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務者,悉不以聞”。他說:“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蓋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凡書奏關民休慼者,雖小事必聞,朕於聽受不厭倦也。” 他曾令人將中外官員的姓名書寫在武英殿南廊,間暇觀之,以熟悉政情。
又比如,比起後世皇帝,朱棣還算節儉。他曾說:“內府所貯,皆天財,待賞有功,雖朕不敢妄費。” 永樂十二年,一次百官奏事畢,朱棣退朝坐在右順門,所服裡衣袖敞垢,納而復出。侍臣有人稱讚他的賢德。他說:“朕雖日十易新衣未嘗無,但自念當惜福。故每濣濯更進。”這一點頗受朱元璋的影響。他說:“昔皇妣躬補緝故衣,皇考見而喜曰,皇后富貴勤儉如此,正可為子孫法.故朕常守先訓不忘”。
其他,如朱棣說“治貴得大體” ,不必拘泥細故小事,“君臣貴相與以誠,諛佞非治世之風” ,“國之興廢,在德,不專在數” ,“一人苟有德可傳,何必百歲之壽” ,“一物之異常有之”,算不得祥瑞,“海宇清明,生民樂業此國家之瑞” ,以及認為“雖生知之聖,亦資學問” 等等。
以上所舉,雖不為無據,但若僅以此稱朱棣為聖明,尚不能令人心服。眾所周知,官書之溢美,史臣之阿諛,是不遺餘力的。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急於建立功業,雖欲留聖主賢君之令名,實欲洗以篡權奪位的亂臣賊子之恥。看他五出漠北,遷都北京、開設貴州、修《永樂大典》、郡縣交阯、派鄭和下西洋、派陳誠出使西域,無不赫赫煌煌,超邁前古。這些業績是功是過,何成何敗,自應給予應有之評價。而其攤子太大,步伐太急,二十餘年間,驅天下百姓於無休止的征戰徭役之中,雖號稱功加漢唐,而當時百姓實未得其惠。欲“斯民小康”,其可得乎!又,其自許神聖,必難入人言,狠厲好殺,定廣招民怨,至於其為鉗制人口嚴施控制,恢復錦衣衛刑具,重用宦官,設立東廠,更是歷來受人抨擊。
然而,以史家之眼光看之,明成祖朱棣自有其歷史地位。明人焦竑(1392~1449)說:“高皇帝剪除兇殘,鴻業未固,必須大聖人繼起,乃能定之。漢唐宋統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 王世貞(1526~1590)說:“太祖之後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 明人自有明人的立場。他們更看重朱姓皇朝的長治久安。對我們說來,即便是由於明成祖的功業而延長了明朝的國祚,也不是我們一定就要給他肯定評價的理由。皇帝姓朱還是姓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給人民帶來什麼,給歷史留下什麼。
放眼看去,中國歷史上似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每當一個新興皇朝建立,完成了統一事業,它同時帶有的缺陷又註定了它迅速垮臺。繼之而起者,必須把前代皇朝所開創的制度完善起來,把它的缺陷克服掉。這時,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