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2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人升爵。周景初不戰而降,並說託神的旨意,也許是一段附會的故事。有人懷疑周景初早已暗中通結燕軍,上面一段話,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看其投降後馬上被升爵,便可知這種推斷大致不錯。

在泗州使朱棣浮想聯翩的,還因為這裡是朱明皇室祖陵的所在地。祖陵在泗州■城之北,是朱元璋祖父朱公的墓。朱元璋出身貧寒,祖父之墓最初不過一抔黃土。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不僅加修了封土,而且設了祠祭署,有一名奉祀官專門管理祭祀,設了陵戶二百九十三戶。到洪武四年,又在此地建立了祖陵廟。廟中奉祀德祖、懿祖、熙祖的神位。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前往泗州修繕祖陵,在祖陵鄭重地埋葬了三祖帝、後的冠服 ,這祖陵儘管虛多實少,卻極具象徵意義。在宗法君主制社會中,對祖宗的崇拜是至為神聖的,更何況是皇帝的祖宗!

朱棣帶領部下拜謁祖陵,不禁涕泣沾襟。他說道:“橫罹殘禍,幾不免矣。幸賴祖宗神靈庇佑,今日得拜陵下。霜露久違,益增感愴。尚祈終相庇祜,以清奸憝。”朱棣拜畢,在陵前佇立良久,又前後左右看了半天才離去。

這時,一些住在祖陵周圍的父老鄉親也絡繹來到軍門。這時朱棣的王號早被廢除,論身份,不過是庶人,但他畢竟是龍種而且此時他帶大兵壓境,將來南京的寶座落在誰手還不一定呢。父老們前來見朱棣,真說不上是歡迎他或擁戴他,更確切地說,他們不過作為第三者,坐山觀虎鬥,最終樂見其成而已。朱棣很高興地接見了各位鄉親父老,賜給他們牛酒及鈔幣,並加以慰問,然後命人送他們離開。

淮河是進入京師(今南京)的第一道屏障。燕軍兵臨淮河,使京都朝野大為震動。大將盛庸帶領馬軍、步軍數萬人、戰船千艘,列於淮河之南岸。燕軍列於北岸,與官軍相對。

當時渡過淮河向南京進軍的路線有三條,一是走鳳陽,二是走淮安,三是直趨揚州。朱棣召集諸將,商議行動方案。有人主張先取鳳陽,切斷官軍援軍之路,發大兵進攻滁州,奪取和州,集船渡江,再派一支軍隊,向西攻打廬州,奪取安慶,這樣便可控制長江天險。另一些人說應先取淮安為根本,然後攻打高郵、通、泰,直抵儀真、揚州,這樣可以放手渡江,無後顧之虞。

但這兩條路線都有困難,朝廷為堵截燕軍南下,已在鳳陽、淮安等地佈置了重兵,當時擔任鳳陽守將的是都督同知孫嶽,知府是徐安。孫嶽為防備燕軍,早就大修戰守器械,甚至將朱元璋所修的寺廟拆毀,用其木材製造戰艦,並加緊操練,使樓櫓戈甲都合陣法 。知府徐安亦帶人拆毀浮橋,斷絕舟揖以遏止燕兵 。再看淮安方面,當時鎮守淮安的是附馬都尉梅殷,梅殷是朱元璋之女寧國公主的丈夫,於皇族是至親,與朱棣稱兄弟。梅殷以總兵官身份鎮守淮安。梅殷悉心防禦,號令嚴明。朱棣攻破何福後,便想從淮安南下。他派人送信給附馬都尉梅殷,說是要到南京進香,請求梅殷借路。梅殷自然知道朱棣不過是找個藉口,義正辭嚴地說:“進香,皇考有禁,不遵者為不孝。”朱棣得知梅殷此言,大怒,又一次寫信給梅殷,說:“今興兵除君側之惡,天命有歸,非人所能阻。”但梅殷絕不示弱,他命人將使者的耳鼻割掉,並對他說:“留汝口為殿下言君臣大義。”這是朱棣的一根最不能觸動的神經。興兵發難,本是亂臣賊子,有何君臣大義,燕王為之氣沮 。

這樣,燕軍南下,從泗州只有突破淮河直趨揚州一條路可取,朱棣說:“鳳陽樓櫓堅完,所守堅固,非攻不下,恐震驚皇陵。淮安高城深池,積粟既富,人馬尚多,若攻之不下,曠日持久,力屈威挫,援兵四集,非我之利。”他提出乘勝鼓行,直驅揚州、儀真,因為這兩城防守單弱容易攻取。而得到儀真、揚州之後“則淮安、鳳陽人心自懈,我耀兵江上,聚舟渡江,奪取鎮江,連攻常州,遂舉蘇松及江浙,西下太平,撫定池州、安慶”。到那時,“江上孤城,豈能獨守”。朱棣為諸將描繪一幅順利奪取南京的美妙圖畫。但實際上,選取從中路突破的方案也是客觀形勢決定的。

方案既定,朱棣便擺出一副要渡河的架式。他命將士將船隻靠在岸邊,編造竹筏,揚旗鼓譟,虛張聲勢。與此同時,朱棣命丘福、朱能、狗兒等帶數百人西行二十里,偷渡淮河。這裡官軍並無防備。燕軍過河,從後面逼進軍營,鳴炮發起進攻。這突降的燕軍使官軍一時摸不清頭腦,一時營中大亂,指揮官盛庸無法控制局面。在混亂中,盛庸來不及上馬,被部下架上了船,才得脫險。燕軍偷襲成功,官軍不戰而潰。大批戰船被燕軍繳獲,大隊人馬順利渡過淮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