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1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近人魯迅對朱元璋、朱棣父子的殘暴深惡痛絕。他說:“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

朱棣為什麼要進行這樣殘暴的屠殺,一言以蔽之,即為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坐穩皇帝的寶座,為此,一切武的反抗、文的抵制都在掃蕩之列,為此,一旦得勝,便必欲用一切手段處置反對派以淺憤。姚廣孝不愧為朱棣的重要謀士。他們二人的心是相通的。他的一段話無異於朱棣夫子自道。在處理建文忠臣卓敬的問題上,姚廣孝說:“陛下雖天下已定,然兵革方殷。若欲返駕燕都,不殺敬始可。方今楚王尚強,蜀王富盛,敬雖一介書生,實英雄才略也。今若生之,則彼得行其志,移檄諸王,聲揚大義,據東南之饒,限長江之險,鼓舞豪傑,起兵北來,陛下未可安枕也。豈非養虎自遺患耶?”

在這種公開的屠殺和汙辱外,朱棣還用各種陰謀手段殺人。為什麼一個大權在握的皇帝還要陰謀殺人?為了把自己打扮成不計前嫌的寬仁大度者,對那些不便公開下手的便只能陰謀殺害。對於得罪自己的人,在朱棣心中絕無容忍的餘地。請試舉兩例。

一是解縉。解嘗於洪武中以才見稱於太祖。建文中一度謫為河州衛吏,後被薦為翰林待詔。朱棣即位,縉被擢為侍讀,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並直文淵閣,參預機務,尋進侍讀學士。朱棣標榜偃武修文、優禮文學之士,集人編篡各種大型圖書,重修《太祖實錄》,編篡《永樂大典》等均以解縉為總裁。但解縉在修《太祖實錄》、定儲之議及諫止出兵安南方面均引起朱棣的不滿。關於修《太祖實錄》前已論及。關於立儲,解縉主張立長子朱高熾,深為有靖難功的朱高煦所恨。時朱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解縉又以進諫不可啟爭觸怒朱棣,被斥為“離間骨肉”。永樂四年賜黃淮等五人二品紗羅衣,竟不及縉。但朱棣並不以此坐縉罪,卻以廷試讀卷不公謫廣西布政司參議。既行,又被劾怨望,改交阯,督餉化州。朱棣親征漠北,縉恰入京奏事,謁皇太子而還。結果被朱高煦說成“私覲太子”、“無人臣禮”,竟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一旦而為階下囚。永樂十三年,朱棣檢視錦衣衛囚籍,見到解縉的姓名,說:“縉猶在耶?”紀綱遂令縉飲酒至醉,埋積雪中,立死。

另一是梅殷。梅殷是朱棣的姐姐寧國公主的丈夫,最為朱元璋所喜愛。朱元璋見諸王強盛,曾密託他輔佐朱允炆。“靖難”兵起,他以總兵官身份鎮守淮安。朱棣的軍隊南下,借進香之名,要穿過梅殷的防地。梅殷說:“進香,皇考有禁,不遵者為不孝。”朱棣大怒,寫信給梅殷說:“今兵興誅君側之惡,天命有歸,非人所能阻。”梅殷把使者的耳鼻割掉,放其回還,並說:“留汝口為殿下言君臣大義。”朱棣繞道打下南京,梅殷尚擁兵淮上。朱棣強迫寧國公主“齧血為書”,召梅殷還京。對於這樣的人,朱棣當然不能容,但礙於皇親不便公然下手。永樂二年,都御史陳瑛報告說梅殷“蓄養亡命”,“詛咒”朱棣。朱棣不動聲色,說“朕自處之”。他下令戶部考定公侯駙馬伯的儀從人數,藉此命錦衣衛將梅殷家人執送遼東。第二年十月,梅殷入朝,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把梅殷擠到笪橋下淹死,隨後向朱棣報告說梅殷投水自殺。 寧國公主找到朱棣,朱棣假意要捉拿兇手,並以安排她的兩個兒子做官作為安撫。不料兇手被人指出,朱棣不得已要治其罪,而二人說:“此上命也,奈何殺臣!”一下露了馬腳。朱棣大怒,立命力士“持金瑵,落二人齒,斬之。” 此二人亦慘矣。如果他們不供出指使者朱棣,或許還可以活命吧?不過,朱棣要殺人滅口,亦未可知。這件事足可以看出朱棣的陰險殘刻。

有時,朱棣對得罪自己的人要故作寬大,並不馬上治罪,而以後必借他故而殺之。永樂初,北京刑部尚書雒僉,向朱棣建言“朝廷用人,宜新舊兼任。今所信任者,率藩邸舊臣,非至公之道”云云,結果被認為“語涉怨誹”。朱棣把奏疏出示群臣,群臣皆言“宜正其罪”。朱棣卻故示開明寬大,說:“朕為天下君,政欲日聞直言,姑寬之。”實則朱棣內心並未赦其罪。果然,永樂三年二月,朱棣竟以“居官貪婪暴虐”、“擅作威福”等罪名將雒僉處死。 這種政治現實使許多人感到失望而為之悲嘆。永樂初曾任翰林檢討,最為解縉所重,亦卒為解縉事牽連致死的詩人王■寫道:

有淚莫泣鮫人珠,有足莫獻荊山玉。

赤心徒使按劍猜,至寶翻令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