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的家鄉鳳陽,沒有忘記他所經歷的坎坷與磨難,或許這也是他成功的一個原因吧。因為這種赤子之心誠無疑對他是一種約束,所以使他保持了較清醒的頭腦,而不致於過度地放肆驕奢。在他統治的三十一年時間裡,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然而他所開創的事業能否繼續下去?怎樣繼續下去呢?讓我們來揭開歷史的這一頁吧!

第二章 百折不撓

一、他年誰為主

皇帝繼承問題是封建社會中的大事,傳子在宗法制度下是當然的,自先秦以來,嫡長子繼承製度在中原王朝已經成為確定不易的制度。傳子固然可保證後世江山姓氏不變,但遇上不肖子孫卻難免國破家亡。多少英明君主曾想不立長而立賢,但皇儲的空缺又成為諸子覬覦爭逐的物件,因而常常釀為內亂,反不如仍立嫡長子名正言順而只落得眼前清淨。

朱元璋在即皇帝位之前就已想到這個問題了。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宋龍鳳十年1364),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時,他便立長子朱標為 “世子”,即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到洪武元年,朱元璋當了皇帝,朱標很自然地成了皇太子。他把立太子看為天下之本。皇太子的冊寶上寫著:“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太子職責在於“撫軍監國”,“六師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懷服其心,用永固於邦家”。 他曾對皇太子說:“天子之子與公卿士庶人之子不同。公卿士庶人之子系家之盛衰,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爾承主器之重,將有天下之責也。公卿士庶人不能修身齊家,則止於一身一家,若天子不能正身修德,其敗豈一身一家之比,將宗廟社稷有所不保,天下生靈皆受其殃,不可懼哉!不可懼哉!” 朱元璋雖主旨在於保朱家之天下,但也不免有為天下生靈求福之志。朱元璋對皇太子的教育培養也真的下了功夫,讓他讀書,讓他參政,讓他巡視天下了解民情。他對太子的要求一是統軍,一是司禮,一是練政。他讓文武大臣如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等兼領東宮官,他對他們說:“昔周公教成王克詰戎兵,召公叔康張皇六師,此居安慮危,不怠武備。蓋繼世之君,生長富貴、暱於安逸,不諳軍旅,一有緩急,罔知所措,二公之言,其並置之。” 他又對太子賓客梁貞、王儀、太子諭德秦庸、盧德明、張易說:“朕令卿等輔導太子,必先養其德性,使進於高明帝王之道,禮樂之數,及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與之論說,日聞讜言,自無非僻之幹,積久以化,他日為政,自然合道。” 朱元璋早就表示“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 。洪武十年,朱元璋命令自今政事都要先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他說:“自古以來惟創業之君,歷涉勤勞,達於人情,周於物理,故處事之際鮮有過當。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臨政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惟仁則不失於躁暴,惟明則不惑於邪佞,惟勤則不溺於安逸,惟斷則不牽於文法。凡此皆以一心為之權度。……凡人雖有明敏之資,自非歷練臨事率意而行,未免有失。知悔而改亦已晚矣。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嘗暇逸,於諸事務惟恐毫髮失當以負上天付託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寢,日有未善,寢亦不安,此爾所親見。爾能體行之,天下之福,吾無憂矣。” 後來他又囑咐太師韓國公李善長等人說:“前者令皇太子躬聽朝臣啟事,欲其練習國政,恐聽覽之際處置或有未當,自今諸司政事啟於東宮者,卿等二三大臣更為參決可否,然後奏聞。”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派太子巡撫陝西,以規劃建都之事。他希望太子能繼承他的事業,保有朱家的天下。

朱標出生時,雖然天下尚未平定,但朱元璋那時已經是統帥兵馬征戰一方的將領了。朱標出生後不久,朱元璋就攻克了集慶(今南京),所以朱標必不知艱辛坎坷為何物。他被立為太子時年方十三歲,日日由“名儒”陪伴讀書禁中。這些都養成了他與朱元璋絕然不同的氣質和品性。固然,他缺少朱元璋那種嚴毅果決,但也沒有朱元璋的陰篤慘鷙。

據說,朱元璋看到太子仁柔不振,想了一些辦法去激發他的剛勵之氣。一天,朱元璋悄悄令人將屍骨裝滿■中故意從太子面前經過,太子見了不勝慘蹙,連連撫掌說:“善哉!善哉!”朱元璋不禁大為失望。朱標自幼熟習儒家禮教,並對此篤奉不已。一次,朱元璋的一位貴妃死了,朱元璋很悲痛,他命令太子服“齊衰杖期”。太子說:按禮的規定,只能為庶母服“緦”,“諸侯之庶子不為庶母服,而況天子之嗣乎?”他企圖嚴格執行刻板的禮制,並用來約束朱元璋,朱元璋不禁大怒,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